草色青青入烧痕,登临何处暗销魂
诗句 | 读音 |
---|---|
登临何处暗销魂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dēng línhé|hē|hèchǔ|chùànxiāo hún |
草色青青入烧痕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3sèqīng qīngrùshāo hén |
草色青青入烧痕,登临何处暗销魂释义
【登临】登山临水。也指游览。语本《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禪於姑衍,登临翰海。”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跡,我辈復登临。”金元好问《东园晚眺》诗:“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朱德《游南泥湾》诗:“登临万花岭,一览羣山小。”碧野《白云·绿树·金花》:“我对这座名山仰慕已久,但却无缘登临。”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暗】《唐韻》《集韻》《韻會》烏紺切。音闇。《說文》日無光也。《玉篇》不明也。又《博雅》深也。《揚雄·甘泉賦》稍暗暗而靚深。《註》暗暗,深空之貌。又《集韻》鄔感切,音黤。義同。又《韻補》叶伊甸切。《歐陽修·送胡學士詩》都門春漸動,柳色綠將暗。挂帆千里風,水闊江灩灩。
【销魂】1.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钱起《别张起居》诗:“有别时留恨,销魂况在今。”清龚自珍《贺新凉·长白定圃公子奎耀示重阳<忆菊词>依韵奉和》词:“性懒情多兼骨傲,值得销魂如此。”2.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欢乐。宋秦观《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明允公,能令我真个销魂否?”郭沫若《塔·喀尔美萝姑娘》:“日本的春天,樱花正是穠开的时候,最是使人销魂,而我又独在这时候遇着了她。”3.谓灵魂离开肉体。形容
【色】〔古文〕《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音嗇。《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註》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又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
【青青】1.形容颜色很青。《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鬱园中柳。”唐刘商《山中寄元二侍御》诗之一:“桃李向秋彫落尽,一枝松色独青青。”郭沫若《星空·<广寒宫>诗剧》:“天宇色青青,星星次第明。”2.借指杨柳。古人惜别多折杨柳相赠。宋贺铸《减字木兰花》词:“西门官柳,满把青青临别手。”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惊春梦题诗锦屏,整归鞭重问青青。”3.浓黑貌。南朝宋何长瑜《嘲府僚诗》:“陆展染白髮,欲以媚侧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復出。”宋辛弃疾《临江仙·簪花
【入】《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任入聲。《說文》內也。《玉篇》進也。《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獻子比御而不入。《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吳。《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又《廣韻》納也,得也。又《增韻》沒也。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漢典考證:〔《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 考
【烧痕】野火的痕迹。宋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诗:“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明李昌祺《过吴门》诗:“西施去后屧廊倾,岁岁春深烧痕緑。”清查慎行《元日出东便门》诗:“草短没烧痕,老杨交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