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清泠混金屑,谁谓飘扬逐路人
诗句 | 读音 |
---|---|
曾闻清泠混金屑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zēng|céngwénqīng línghùn|húnjīn xiè |
谁谓飘扬逐路人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2wèipiāo yángzhúlù rén |
曾闻清泠混金屑,谁谓飘扬逐路人释义
【曾】《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九經字樣》曾从。,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清泠】1.清凉寒冷。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鸿爌炾以爣閬,飋萧条而清泠。”清汤右曾《登岘山亭至甘泉寺》诗:“休问葡萄拨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2.谓风神隽秀。《太平御览》卷四四七引晋郭澄之《郭子》:“简文云:‘谢安南清泠如其弟,学艺不如孔严。’”唐高适《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荀山人》诗:“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犹未知膻腥。”3.形容声音清越。唐元稹《善歌如贯珠赋》:“美清泠而发越,忆辉光之璀璨。”宋陈允平《酹江月·赋水仙》词:“一曲清泠声渐杳,月高人在珠宫。”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混】《唐韻》《正韻》胡本切《集韻》《韻會》戸袞切,音倱。《說文》豐流也。一曰雜流。或作渾。又混沌,元氣未分也。《老子·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集韻》胡昆切,音。人名。漢有屬國公孫昆邪,或作混。又《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音昆。混夷,西戎名。或作緄。通作昆。《詩·大雅》混夷駾矣。又同崑。《周禮註》混淪,卽崑崙。又《集韻》《韻會》《正韻》古本切,音袞。與滾同。大水流貌。《孟子》原泉混混。
【金屑】的粉末、碎末。宋梅尧臣《妾薄命》诗:“曾闻清冷混金屑,谁谓飘扬逐路人。”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戈壁无水草处,地方官踏着,有可簸采金屑之地。”叶圣陶《城中·病夫》:“有几个翻检很高的一堆书籍,眉头微蹙,目光深沉,似乎要从细碎的沙砾里拣出金屑来。”2.佛教谓佛经中的片言只语,佛法中的一知半解。《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金屑虽贵,落眼成翳。”《五灯会元·东林总禅师法嗣·龙泉夔禅师》:“岂况牵枝引蔓,説妙谭玄。正是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3.见“金屑酒”。4.黄色的花粉。晋嵇含《南方草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谓】《唐韻》《集韻》《韻會》于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詩·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又《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姦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又《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
【飘扬】1.随风摆动或飞扬。《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不及,风廼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宋司马光《又和<二月五日夜风雪>》:“春风正豪怒,夜雪復飘扬。”巴金《家》十七:“空气忽然在微微颤动,笛声从湖滨飘扬起来。”2.犹飘泊。唐李白《古风》之四一:“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3.比喻迅疾地行动。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序》:“於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4.谓气势奔放。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一》:“李白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5.指才气横溢而不善约束
【逐】〔古文〕《唐韻》《正韻》直六切《集韻》《韻會》仲六切,音軸。《說文》追也。《左傳·隱九年》祝逐之。又《隱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又《廣韻》驅也。《正韻》斥也,放也。《史記·李斯傳》非秦者去,爲客者逐。又《管仲傳》三仕三見逐。又《玉篇》競也。《左傳·昭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後漢·趙壹傳》捷懾逐物,日富月昌。又《正韻》逐逐,篤實也。又馳貌。《易·頤卦》其欲逐逐。又日逐,地名。《前漢·宣帝紀》迎日逐,破車師。又《集韻》《韻會》亭歷切,音迪。《易》其欲逐逐。《蘇林》音迪。又《字彙補》同門切。與豚同。《山海經》
【路人】上的行人。《尹文子·大道上》:“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宋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上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路人行歌居人乐,僮僕怪我苦悽惻。”茅盾《虹》七:“路人的指目,愁雾样的谣诼。”2.喻指彼此无关的人。汉应劭《风俗通·愆礼·公车徵士豫章徐孺子》:“子琰宿有善名,在礼无违,儻见微闕,教诲可乎!如何儵忽,甚於路人?”晋陶潜《赠长沙公》诗序:“昭穆既远,以为路人。”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曾霆和他的妻就一直是形同路人,十天半月说不上一句话。”古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