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恐缁尘染,回视根性初
常恐缁尘染,回视根性初释义
【回视】头看。宋苏轼《答李端叔书》:“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明李东阳《寿舅氏刘公八十诗序》:“回视曩昔,同年而生,并命而出。”清姚鼐《登泰山记》:“回视日观以西峯,或得日或否。”
【根性】佛教语。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曰性。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故称“根性”。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宋苏轼《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众生因缘、根性、福力,各各不同。”2.本性,本质。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惜夫辜氏志不在文事,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
【初】〔古文〕《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又《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恐】〔古文〕《唐韻》《正韻》丘隴切《集韻》《韻會》丘勇切,音。《說文》懼也。从心巩聲。《徐曰》恐,猶兇也。《黃帝素問》腎在志爲恐。《註》恐,所以懼惡也。《正韻牋》恐有驚惶之意。懼乃畏怕之實,恐在懼前也。《海錄》唐太宗撰太子接三師禮,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又惶恐,灘名。《蘇軾詩》地名惶恐泣孤臣。又《廣韻》區用切《集韻》《韻會》《正韻》欺用切,去聲。疑也,慮也,億度也。 从。今省作卂。俗从几,誤。
【缁尘】喻世俗污垢。南朝齐谢朓《酬王晋安》诗:“谁能久京洛,緇尘染素衣。”唐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晚逐旌旗俱白首,少游京洛共緇尘。”清张之洞《读史绝句·陈子昂宋之问》:“文人夸诞骋虚辞,多少緇尘浼素丝。”
【染】《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琰切,音冉。《說文》以繒彩爲色。从水杂聲。徐鍇引裴光遠云:从水,水者所以染。从木,木者桅茜之屬。从九,九者染之數也。《周禮·天官》染人掌染帛。《爾雅·釋器》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赬,三染謂之纁。又柔貌。《詩·小雅》荏染柔木。又《博雅》染耦,和諧也。又姓。《姓譜》晉染閔,五代染于。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豔切,冉去聲。汚也,漬也。《書·胤征》舊染汚俗,咸與維新。 《韻會》《周禮》染人有上、去二音。 从九會意。俗从丸,非。○按《說文》收水部,今誤入。漢典考證:〔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