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诗句 | 读音 |
---|---|
怅燕然未勒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入二十五德 拼音: chàngyàn ránwèilè|lēi |
南归草草 | 平仄:平 平 仄 仄 拼音: nán|nāguīcǎo cǎo |
北望迢迢 | 平仄:仄 仄 平 平 拼音: běi|bèiwàngtiáo tiáo |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释义
【怅】《唐韻》《集韻》《韻會》丑亮切,音暢。《說文》望恨也。《柳宗元·夢歸賦》靈幽漠以瀄汨兮,進怊悵而不得。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序》:“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若班固燕然之勒,张昶华阴之碣,序亦盛矣。”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南朝宋何承天《安边论》:“比及十载,民知义方。然后简将授奇,扬旌云朔……铭功於燕然之阿,饗徒於金微之曲。”唐李峤《饯薛大夫护边》诗:“佇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宋范仲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勒】《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楞入聲。《說文》馬頭絡銜也。从革,力聲。一說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羈。《釋名》絡也。絡其頭而引之。《玉篇》馬鑣銜也。《前漢·匈奴傳》鞌勒一具。又《增韻》抑也。《玉篇》抑,勒也。又刻也。《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註》刻名于器,以備考驗。又《廣韻》石虎諱勒,呼馬勒爲轡。
【南】〔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又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又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
【草草】1.骚扰不安的样子。《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唐元稹《侠客行》:“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宋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诗:“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2.匆忙仓促的样子。唐李白《南奔书怀》诗:“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筭。”宋梅尧臣《令狐秘丞守彭州》诗:“前时草草别,渺漫二十年。”明李东阳《春寒二十韵》:“年华草草催双鬢,宦跡悠悠寄一身。”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二:“他草草吃了一碗饭,便放下了筷子。”3.草率;苟简。《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兵未出,威已至滑州。帝大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望】〔古文〕《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又《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又《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又責望。又怨望。又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又《釋名
【迢迢】高貌。晋陆机《拟西北有高楼》诗:“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宋司马光《次韵和宋复古春日》之五:“残春举目多愁思,休上迢迢百尺楼。”2.深貌。唐李涉《六叹》诗之二:“美人清昼汲寒泉,寒泉欲上银瓶落。迢迢碧甃千餘尺,竟日倚阑空叹息。”3.道路遥远貌;水流绵长貌。晋潘岳《内顾诗》之一:“漫漫三千里,迢迢远行客。”宋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三折:“云黯黯,水迢迢,风凛凛,雪飘飘。”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之五:“行行过太行,迢迢赴延安。”4.时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