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看云冉冉,暮听水潺潺
朝看云冉冉,暮听水潺潺释义
【朝】〔古文〕晁《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陟遙切,音昭。《說文》旦也。从倝舟聲。《爾雅·釋詁》朝,早也。《詩·鄘風》崇朝其雨。《傳》崇,終也。從旦至食時爲終朝。又朝鮮,國名。又姓。《姓氏急就篇》朝氏,蔡大夫朝吳聲子之後。唐日本人朝衡。漢鼂錯,亦作朝。又《廣韻》直遙切《集韻》《韻會》《正韻》馳遙切,音潮。《爾雅·釋言》陪朝也。《註》臣見君曰朝。《書·舜典》羣后四朝。《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註》朝,猶早也。欲其來之早。《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疏》凡天子三朝:其一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冉冉】貌。形容时光渐渐流逝。《文选·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吕向注:“冉冉,渐渐也。”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日月冉冉,岁不我与。”宋张孝祥《忆秦娥》词:“年华冉冉惊离索,惊离索,倩春留住,莫教摇落。”明何景明《短歌行》:“冉冉秋序,肃肃霜露,蓄我旨酒,召我亲故。”2.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晋葛洪《神仙传·栾巴》:“﹝巴﹞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巴所在。”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郁达夫《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诗:“冉冉浮云
【暮】《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故切,音慕。本作莫。《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註》平野中望日將落,如在草茻中也。《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塗遠。《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按經典本皆作莫。今或相承用暮字。
【水】《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
【潺潺】1.水流貌。三国魏曹丕《丹霞蔽日行》:“谷水潺潺,木落翩翩。”明王錂《春芜记·宴赏》:“看霏霏山抹微云,更潺潺水遶孤村。”冰心《寄小读者》十四:“如今呢……过的是水的生活,自在的潺潺流走。”2.流水声。唐孟郊《吊卢殷》诗:“百泉空相吊,日久哀潺潺。”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游者入门,即闻水声潺潺。”周立波《扫盲志异》:“五月里的一个晚上,大雨才停。涨了水的山溪潺潺地喧闹。”3.形容雨声。唐柳宗元《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诗:“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明高启《四月朔日休沐雨中》诗:“送春风雨苦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