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灶泥崩古藓黏,石盆仰地莲花出
诗句 | 读音 |
---|---|
茶灶泥崩古藓黏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二十四鹽 拼音: chá zàoní|nìbēng3xiǎnnián |
石盆仰地莲花出 | 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去六至 拼音: shí|dànpényǎng|ángdì|delián huāchū |
茶灶泥崩古藓黏,石盆仰地莲花出释义
【茶灶】炉灶。《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不乘马,升舟设篷席,齎束书、茶灶、笔牀、钓具往来。”元萨都剌《白云答》诗:“石田紫芝老,茶灶碧蘚斑。”清纳兰性德《浣溪沙·寄严荪友》词:“藕荡桥边理钓筩,苧萝西去五湖东。笔牀茶灶太从容。”
【泥】《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音。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又潏水之別名。《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又水和土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又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又丘名。《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又泥中,衞邑也。《詩·邶風》胡爲乎泥中。又泥陽,縣名。《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又弱也。《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崩】〔古文〕《廣韻》北滕切《集韻》《韻會》悲朋切,音繃。《說文》山壞也,从山朋聲。《玉篇》毀也。《禮·曲禮·註》郉昺曰:自上墜下曰崩。《詩·小雅》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春秋·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註》沙鹿,山名。又殂落也。《穀梁傳·隱三年》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又姓。《正字通》明正德中崩愈堅,固始縣丞,潛山人。 《集韻》作。亦作。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藓】《唐韻》息淺切,音癬。苔蘚也。《本草》屋遊,一名瓦蘚。又《述異記》苔草亦呼宣蘚。《韻會》蘚,垣衣。一曰白草名。
【黏】《唐韻》女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尼占切,音。《說文》相著也。《廣韻》黏麴。又《韻會》亦作溓。《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註》鄭司農云:溓讀爲黏。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黏蟬縣。又《正韻》尼欠切,聶上聲。《集韻》也。《正韻》膠黏。又稠也。 俗作粘。
【石】〔古文〕《唐韻》《集韻》《正韻》常隻切《韻會》常亦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又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又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又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又量名。十斗
【盆】《唐韻》《集韻》步奔切《韻會》《正韻》蒲奔切,坌平聲。《說文》盎也。《廣韻》瓦器。《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盎或謂之盆。《禮·禮器》盛於盆。《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爲盆,實二鬴。又《史記·藺相如傳》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缻以相娛樂。《註》盛酒瓦器,秦人鼓之以節歌也。又《前漢·食貨志》募民煑鹽官與牢盆。《註》牢,價値。盆,煑鹽器。又《汲冢周書》堂後東北爲赤奕焉,浴盆在其中。又《苟子富國篇》土生五穀,人善治之,則畝數盆。《註》當時以盆爲量也。又《釋文》淹也。《禮·祭義》夫人繅三盆手。《註》置繭盆中,以手三次淹
【仰】《唐韻》《正韻》魚兩切《集韻》《韻會》語兩切,音。舉首望也。《易·繫辭》仰以觀于天文。《詩·小雅》或棲遲偃仰。又心慕曰企仰。又以尊命曰仰。今公家文移,上行下,用仰字。《前漢·孝文帝紀》詔定三恪禮儀體式,亦仰議之。《註》仰議,猶言議於朝也。又姓。又《集韻》《正韻》魚向切,音。恃也。俟也,資也。《戰國策》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註》有望於上則仰。《史記·平準書》衣食仰給縣官。又《韻會》疑剛切,音昂。《周禮·地官·保氏軍旅之容註》軍旅之容,闞闞仰仰。《釋文》五剛反,亦作卬。◎按《集韻》卬本仰字省文。又《楚辭·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
【莲花】“莲华”。1.即荷花。《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汉应劭《风俗通》:“舟漂汎似散莲花。”南朝梁江淹《莲华赋》:“余有莲花一池,爱之如金。”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花城》1981年第6期:“莲花,是人们自古以来不厌其烦地吟咏的题材。”参见“荷花”。2.喻佛门的妙法。明李贽《观音问》:“若无国土,则阿弥陀佛为假名,莲华为假相,接引为假説。”3.剑名。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角端在手,必无齐鲁之侵;莲花插腰,甚得蛟龙之气。”汉
【出】《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春入聲。《說文》進也。《廣韻》見也,遠也。《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又生也。《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註》秦康公,晉之甥也。又《周禮·秋官·大司》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註》出謂越獄逃亡也。又《增韻》斥也。《正韻》亦作黜絀。又《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推去聲。自中而外也。又《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僞切,吹去聲。《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又叶敕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