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流得坎,不问所因

乘流得坎,不问所因

诗句读音
乘流得坎平仄: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四十八感
拼音: chéng liúdé|děi|dekǎn
不问所因平仄: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bù wènsuǒyīn

乘流得坎,不问所因释义

【乘流】1.顺着水流。汉枚乘《七发》:“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南史·梁武帝纪上》:“四更中无雨而水暴长,众军乘流齐进。”唐张志和《渔父》词之二:“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2.指顺应社会潮流。汉贾谊《鵩鸟赋》:“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唐崔曙《送薛据州之宋州》诗:“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3.谓凭借江河。流,水流,河流。《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吴蜀二贼,非徒白地小虏、聚邑之寇,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僭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4.犹乘舟。唐李白《姑熟溪》诗:“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坎】《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感切,音欿。《說文》陷也,險也。又穴也。《易》卦名。《彖傳》習坎重險也。《說卦》坎爲水。又穿穴以葬。《禮·檀弓》其坎深不至于泉。又穿地以祭。《禮·祭義》祭月于坎。《祭法》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註》相近當作祖迎。又擊物聲。《詩·風》坎其擊鼓,坎其擊缶。又用力聲。《詩·魏風》坎坎伐檀兮。又《爾雅·釋言》坎,律銓也。《註》坎卦主法律,所以銓量輕重。又小罍謂之坎。又星名。《星經》九坎九星,在牛星南,主溝渠水泉。又地名。《左傳·僖二十四年》王遂出及坎欿。《註》周地。又姓。宋附庸有

【不问】不慰问。《周礼·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积,不问壹劳。”2.不过问;不询问。《史记·陈丞相世家》:“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唐李商隐《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夕,不问苍生问鬼神。”宋曾巩《兜率院记》:“至于浮屠人虽费如此,皆置不问,反倾府空藏而弃与之。”夏衍《不愁没有工作》:“但是上海就是这样的可以放置不问了吗?”3.不管;无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溼得所为佳。”《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变文》:“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搓。”元关汉

【所】〔古文〕《唐韻》疏舉切《集韻》《韻會》爽阻切,數上聲。《說文》伐木聲也。从斤,戶聲。又處所。《詩·鄭風》獻于公所。又《商頌》及爾斯所。又《漢制》車駕所在曰行在所。《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故所在曰行在所。又《關西方言》致力于一事爲所。所謂絕利一源也。《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又《召誥》王敬作所。又語辭。《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又誓辭。《論語》予所否者。《左傳·僖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又指物之辭。《禮·檀弓》其高可隱也。《註》謂高四尺所。《前漢·疏廣傳》問金餘尙有幾所。《註》幾所,猶幾許也。《

【因】〔古文〕《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姻。《說文》从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又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註》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又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又托也。《孟子》時子因子而以告孟子。又由也。《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又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