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
诗句 | 读音 |
---|---|
万壑千岩暗绿苔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十六咍 拼音: wàn hè qiān yánànlǜ|lùtái|tāi |
澄潭皎镜石崔巍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chéng|dèngtánjiǎo jìngshí|dàncuī wēi |
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释义
【万壑千岩】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宋柳永《夜半乐》词:“渡万壑千巖,越溪深处。”宋辛弃疾《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词:“万壑千巖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参见“千巖万壑”。汉
【暗】《唐韻》《集韻》《韻會》烏紺切。音闇。《說文》日無光也。《玉篇》不明也。又《博雅》深也。《揚雄·甘泉賦》稍暗暗而靚深。《註》暗暗,深空之貌。又《集韻》鄔感切,音黤。義同。又《韻補》叶伊甸切。《歐陽修·送胡學士詩》都門春漸動,柳色綠將暗。挂帆千里風,水闊江灩灩。
【绿】《廣韻》力玉切《集韻》《韻會》龍玉切,音錄。《說文》帛靑黃色也。《釋名》綠,瀏也。荆泉之水於上視之,瀏然綠色,此似之也。《詩·邶風》綠兮衣兮。《博》綠,閒色。又《詩·衞風》綠竹猗猗。《傳》綠,王芻也。《釋文》爾雅作菉。
【苔】《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潭】《唐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音覃。水名。《說文》水出武陵鐔成玉山。又深也。《前漢·揚雄傳》潭思渾天。又州名。《廣輿記》長沙府,隋唐曰潭州。又《集韻》《正韻》徐心切,音尋。旁深也。與潯同。《揚雄·解嘲》或橫江潭而漁。又《集韻》《正韻》夷針切,音淫。浸潭,與浸淫同。《司馬相如·上林賦》浸潭促節。《漢書》作浸淫。又《廣韻》《集韻》以荏切,音。潭濼,水動搖貌。或作藫。又《集韻》忍甚切,音荏。義同。漢典考證:〔《說文》水出武陵潭成玉山。〕 謹照原文潭改鐔。 考證:〔《說文》水出武陵潭成玉山。〕 謹
【皎镜】镜。亦喻水面。南朝齐谢朓《奉和随王殿下》之十一:“方池含积水,明月流皎镜。”唐罗隐《投礼部郑员外启》:“伏以皎镜无私,虽容屡照;医门多病,应倦施功。”前蜀韦庄《岁晏同左生作》诗:“不须临皎镜,年长易凄凄。”2.明洁貌。南朝梁沉约《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杖那国》:“山岭有龙池,周三十餘里,渌波浩汗,清流皎镜。”参见“皦镜”。
【石】〔古文〕《唐韻》《集韻》《正韻》常隻切《韻會》常亦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又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又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又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又量名。十斗
【崔巍】高峻,高大雄伟。《楚辞·东方朔<七谏·初放>》:“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王逸注:“崔巍,高貌。”唐杨炯《青苔赋》:“灵山偃蹇,巨壁崔巍。”《西游记》第三六回:“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郭沫若《武汉长江大桥》诗:“黄鹤楼将要增加它的崔巍,晴川阁将要增加它的静美。”2.指高峻的山。清陈维崧《江城子·春雨新晴过吴城西禅寺次云臣南水赋》词:“千寻佛阁倚崔巍,眺胥臺,漫生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