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四柱石,嶷若窥衡嵩

承天四柱石,嶷若窥衡嵩

诗句读音
承天四柱石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拼音: chéng tiānsìzhù shí
嶷若窥衡嵩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yí4|3kuīhéngsōng

承天四柱石,嶷若窥衡嵩释义

【承天】1.承奉天道。《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后汉书·郎顗传》:“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2.唐代乐舞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云舞,二庆善舞,三破阵无,四承天舞……承天乐,舞四人,进德冠、紫袍、白袴。”3.唐代宫城南中门叫承天门。《旧唐书·睿宗纪》:“兵部尚书郭元振从上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四】〔古文〕《唐韻》《集韻》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柱石】1.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汉书·师丹传》:“关内侯师丹端诚於国,不顾患难……确然有柱石之固。”唐元稹《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囓栋梁成蠧木。”清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叶圣陶《赤着的脚》:“﹝中山先生﹞虽然是六十将近的年纪,躯干还是柱石那样直挺。”2.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与皇家作柱石,不比儿曹辈。”鲁迅《伪自由书·“多难之月”》:“总而言之,

【嶷】《唐韻》《集韻》語其切《韻會》疑其切,音宜。《說文》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從山疑聲。《元結·九嶷山記》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嶷。通作疑。《前漢·武帝紀》祀虞舜於九疑。又《屈原·離騷》九疑其竝迎。又《玉篇》魚力切《集韻》《類篇》《韻會》鄂力切,音逆。《說文》小兒有知也。本作。今文作嶷。《詩·大雅》克岐克嶷。《箋》嶷,識也,其貌嶷嶷然,有所識別也。又《史記·帝嚳紀》其色郁郁,其徳嶷嶷。《註》徳高也。 《集韻》或作懝。漢典考證:〔《說文》九嶷,山名。在零陵營道縣北,舜陵

【若】〔古文〕《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音弱。《說文》若,擇菜也。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又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又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又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又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

【衡】〔古文〕《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音行。《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漢·律歷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又《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漢書註》衡謂渾天儀也。又樓殿邊欄楯也。《前漢·袁盎傳》百金之子不騎衡。又勺柄,龍頭也。《周禮·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衡四寸。又眉目之閒也。《蔡邕·釋誨》揚衡含笑。《左思·魏都賦》盱衡而誥。又斗之中央也。《前漢·天文志》衡殷南斗。又橫也。《前漢·法志》

【嵩】〔古文〕崇《玉篇》思融切。同崧。《說文》中嶽嵩高山也,从山高,指事。《白虎通》中嶽獨加高字,中央在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後漢·郡國志》穎川陽城有嵩高山。《註》禹貢有外方山,卽嵩也。《前漢·武帝紀》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又姓。 《正譌》嵩古作崇。《韋昭國語註》通用崈。《正字通》按崇崈音義同,不當合崇嵩爲一。互見前崧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