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枕溪流更浅斜,丽谯连带邑人家
诗句 | 读音 |
---|---|
城枕溪流更浅斜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2zhěnxī liúgēng|gèngqiǎn|jiānxié |
丽谯连带邑人家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lì qiáolián dàiyì rén1|0|0 |
城枕溪流更浅斜,丽谯连带邑人家释义
【城】《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又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又《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
【枕】《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章荏切,斟上聲。《說文》臥薦首者。《釋名》枕,檢也,所以檢項也。《詩·唐風》角枕粲兮。《禮·內則》斂枕簟。又《唐韻》之賃切《集韻》《韻會》《正韻》職任切。義同。又車後橫木也。《小爾雅》軫謂之枕。又魚腦中骨曰枕。《爾雅·釋蟲》魚枕謂之丁。又姓。《姓苑》出下邳。又《廣韻》直深切《集韻》持林切,音沈。繫牛杙也。又木名。《釋名》烏梓一名枕,一名豫。又《本草綱目》枕木卽釣樟。又叶知險切,音展。《詩·陳風》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爲,輾轉伏枕。zdi&#
【溪流】山中小水流。宋陆游《寄子虞》诗:“山色春寒淡,溪流宿雨通。”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浅】《唐韻》《正韻》七衍切《集韻》《韻會》此演切,千上聲。《說文》水不深也。《詩·邶風》就其淺矣。又《荀子·修身篇》少聞曰淺。又虎皮也。《詩·大雅》鞹鞃淺幭。《傳》淺,虎皮淺毛也。又凡獸之淺毛者,皆曰淺。《周禮·春官》巾車鹿淺。《註》以夏鹿皮爲覆笭。《疏》夏時鹿毛新生爲淺毛,故云。又《廣韻》則前切《集韻》將先切,音箋。與濺同。淺淺,水疾流貌。《楚辭·九歌》石瀨兮淺淺。又《集韻》在演切,音踐。《古文尚書堯典》寅淺納日。馬融讀。今作餞。又則旰切,音贊。與灒同。汙灑也。又子賤切,音箭。與濺同。水激也。《儀禮·士虞禮
【斜】《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邪。《說文》抒也。《玉篇》散也,不正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牚杈枒而斜據。又《集韻》《韻會》余遮切《正韻》于遮切,音耶。梁州谷名。在武功西南。《前漢·揚雄傳》西自褒斜。《註》南山谷名也。《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註》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長四百七十里。又《集韻》時遮切,音闍。伊雅斜,單于名。又直加切,音秅。義同。
【丽谯】亦作“丽樵”。华丽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於丽譙之间。”郭象注:“丽譙,高楼也。”成玄英疏:“言其华丽嶕嶢也。”宋林逋《钱塘仙尉谢君咏物楼成》:“仙人多在丽樵居,况对西山爽气餘。”明吴嵚《山坡羊·寒夜》曲:“清清细数三更到,第一关心是丽樵。”清曹寅《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煌煌丽譙藏圣諭,草木畅茂当皇天。”
【连带】连接二物的带子。《说文·巾部》:“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以象之。天子朱市,诸矦赤市,大夫葱衡。从市,象连带之形。”宋欧阳修《拟玉台体·别后》诗:“连环结连带,赠君情不忘。”2.连结。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羣凶覬覦,连带城邑。”连带城邑,一本作“分裂诸夏”。《南史·孔琳之传》:“贼帅孙曇瓘、程扞宗、陈景远凡有五城,互相连带。”《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羣蛮依阻山谷,连带荆、湘、雍、郢、司五州之境。”3.包括在内;连同。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一:“关于这层,标点也该连带注意。”范小青《裤裆巷风
【邑人】1.封地上的人。《易·比》:“邑人不诫,上使中也。”《左传·哀公十六年》:“子木暴虐於其私邑,邑人诉之。”2.同邑的人;同乡的人。《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宋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自宋元至今,邑人义而祀之。”
【家】〔古文〕《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加。《說文》家居也。《爾雅》戸牖之閒謂之扆。其內謂之家。《詩·周南》宜其室家。《註》家謂一門之內。又婦謂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又一夫受田百畝,曰夫家。《周禮·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註》有夫有婦,然後爲家。又大夫之邑曰家,仕於大夫者曰家臣。《左傳·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又天家,天子之稱。《蔡邕·獨斷》天子無外,以天下爲家。又居其地曰家。《史記·陸賈傳》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又著述家。《前漢·武帝紀》表章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