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
诗句 | 读音 |
---|---|
深愧三缣恤旅途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shēnkuìsānjiānxùlǚ tú |
诚知两轴非珠玉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chéngzhī|zhìliǎngzhóu|zhòufēizhū yù |
诚知两轴非珠玉,深愧三缣恤旅途释义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愧】《廣韻》俱位切《集韻》基位切,音騩。《爾雅·釋言》慙也。《詩·大雅》尚不愧于屋漏。《皇極經世》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本作媿,从女。或从恥省作聭。亦作謉。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缣】《廣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音兼。《說文》幷絲繒也。《釋名》縑,兼也,其絲細緻,數兼于布絹也。細緻染縑爲五色,細且緻,不漏水也。《前漢·外戚篇》媪爲翁須作單縑衣。《註》縑,卽今之絹也。
【旅途】亦作“旅涂”。1.旅行途中。唐刘沧《秋日寓怀》诗:“旅涂谁见客青眼,故国几多人白头。”唐张乔《吴江旅次》诗:“旅途归计晚,乡树别年深。”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在他的脸上,从疲惫于旅途的脸上,隐隐地浮泛着最天真的表情。”2.喻人生的历程。《新华文摘》1981年第5期:“一个人能有他内心所崇拜的对象,总比无所寄托要幸运得多,从这一点上说,能够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你,就是生活给他的最大的恩赐了。”
【诚】《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說文》信也。《廣雅》敬也。《增韻》純也,無僞也,眞實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疏》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書·太甲》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傳》言鬼神不係一人,能誠信者則享其祀。《眞德秀曰》唐虞時未有誠字,《舜典》允塞卽誠之義。至伊尹告太甲始見誠字。《禮·樂記》著誠去僞,禮之經也。《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註》誠者,眞實無妄之謂。又《玉篇》審也。《禮·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註》誠,猶審也。或作成。又郡名。《唐書·地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轴】《廣韻》《正韻》直六切《集韻》《韻會》仲六切,音逐。《說文》持輪。《釋名》軸,抽也。入轂中可抽出也。又織具。《詩·小雅》杼軸其空。《註》杼,持緯者。軸,受經者。又卷軸。《韓愈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又乾軸、地軸,皆取旋運輪轉之意。《袁宏·三國名臣贊》廻乾軸。《木華·海賦》地軸挺拔而爭廻。又當軸,秉國政也。《前漢·田千秋傳》當軸處中。又病不能行也。《詩·衞風》碩人之軸。《箋》病也。《註》盤桓不行之意。又地名。《詩·鄭風》淸人在軸。《註》軸,河上衞地。 《集韻》一作。zdi&
【非】《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
【珠玉】1.珍珠和玉。泛指珠宝。《庄子·让王》:“事之以珠玉而不受。”唐李白《大猎赋》:“六宫斥其珠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尝有閎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於凡人。”2.小粒圆形的玉。《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孙诒让正义:“此珠则当是小玉圆好如珠者,或亦琢玉为之,非蚌珠也。”3.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晋书·夏侯湛传》:“﹝湛﹞作《抵疑》以自广,其辞曰‘……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唐杜甫《和贾至早朝》:“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妾身与相公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