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裴笔力斗雄壮,宋杜词源两风雅

沈裴笔力斗雄壮,宋杜词源两风雅

诗句读音
沈裴笔力斗雄壮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 shěn|chénpéibǐ lìdǒu|dòuxióng zhuàng
宋杜词源两风雅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sòng dùcí yuánliǎngfēng yǎ

沈裴笔力斗雄壮,宋杜词源两风雅释义

【沈】《唐韻》直深切《集韻》《韻會》《正韻》持林切,音霃。《說文》陵上滈水也。一曰濁黕也。《風俗通·山澤篇》沈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沈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前漢·法志》山川沈斥。《註》斥卽斥鹵,沈卽川澤。《莊子·達生篇》沈有履。《註》沈水,汚泥也。又齊人謂湖曰沈。《郭緣生述征記》有鳥當沈。又沒也。《詩·小雅》載沈載浮。《戰國策》智伯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之不沈者三板。《又》常民溺於習俗,學者沈於所聞。又以毒沈水也。《周禮·秋官》雍氏禁山之爲苑,澤之沈者。《註》謂毒魚及水蟲之屬。又五齊之一。《周禮·天

【裴】《唐韻》薄回切《集韻》蒲枚切,音陪。《玉篇》長衣貌。又姓。《通志·氏族略》裴氏,嬴姓,伯益之後,秦非子之孫,封鄕,因以爲氏。六代孫陵,當周僖王之時,封爲解邑君,乃去邑從衣。又西域有裴氏。又裴回,與徘徊通。《前漢·燕刺王傳》裴回兩渠閒兮,君子獨安居。又《廣韻》符非切,音肥。卽裴,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卽裴。又《韻會》匪微切。義同。《漢書·應劭註》音非。

【笔力】1.字、画、文章在笔法上表现的气势和力量。《南齐书·王僧虔传》:“其论书曰……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陈书·文学传·杜之伟》:“僕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清秦笃辉《平书·文艺篇上》:“昌黎《答崔立之书》,末段亦仿曹子建《与杨德祖书》,但其笔力豪迈,透出其上。”《老残游记》第三回:“只画了一个人,彷彿列子御风的形状,衣服冠带均被风吹起,笔力甚为遒劲。”《花城》1981年第1期:“都是一些有大笔力的诗人写的诗,但是没有一首像张继《枫桥夜泊》那样广为流传。”2.写作能力。宋范仲淹

【斗】〔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口切,音陡。《說文》大升也。《羣經音辨》升十之也。《史記·李斯傳》平斗斛度量。《前漢·律歷志》斗者,聚升之量也。又宿名。《春秋·運斗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斗。居隂播陽,故稱北斗。《易·豐卦》日中見斗。《疏》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詩·小雅》維北有斗。《疏》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又》衡殷南斗。《註》南斗六星爲天廟,丞相大宰之位。又酒器。《詩·大雅》酌以大斗。《疏》大斗長三尺,謂其柄也。蓋從大

【雄壮】1.雄伟勇武。《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元高文秀《襄阳会》第四折:“将士勇人人雄壮,扫羣雄西驰东荡。”《西游记》第三十回:“罗纹石上,护法威严;玛瑙滩前,木叉雄壮。”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五幕第一场:“一队全副武装、身材威武雄壮的战士,手持船桨跑上。”2.声音洪亮有气势。《北史·长孙览传》:“览有口辩,声气雄壮,凡所宣传,百僚属目。”3.雄伟壮观。《全唐诗》卷八五一载吴越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之二:“石磴嵌空神匠出,瀑泉雄壮雨声来。”《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所居

【宋杜】唐代诗人宋之问与杜审言的并称。唐韦蟾《岳麓道林寺》诗:“沉裴笔力鬭雄壮,宋杜词源两风雅。”

【词源】1.喻滔滔不绝的文词。南朝梁沉约《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而词源海广,理涂灵奥。”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清曾国藩《送周文泉大令之官城武》诗:“词源一泻不得休,往往巉巖杂婉孌。”2.词的起源。词,指长短句。清纳兰性德《填词》诗:“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3.语词的源头。在旧辞书中,《辞源》在语词溯源上有开创之功。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风雅】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汉班固《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清王晫《今世说·文学》:“曹秋岳称李天才长律诗云:《风》《雅》以来,仅有斯製。”2.指诗文之事。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五代齐己《送僧游龙门香山寺》诗:“且寻风雅主,细看乐天真。”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黔中某孝廉以博学高才,主持风雅。”3.风流儒雅。晋陆机《辩亡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