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颜洗濯净,髀肉再三扪

尘颜洗濯净,髀肉再三扪

诗句读音
尘颜洗濯净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chényánxǐ|xiǎnzhuó|zhàojìng|chēng
髀肉再三扪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ì ròuzài sānmén

尘颜洗濯净,髀肉再三扪释义

【尘】《字彙補》古文塵字。註詳土部十一畫。(塵)〔古文〕尘《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音。埃也。《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詩·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塵兮。《後漢·班固傳》風伯淸塵。《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爲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嶺南表異錄》犀角爲簪梳,塵不著髮,名辟塵犀。又淫視爲遊塵,見《穀梁序疏》。又明窻塵,丹砂,藥名。《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又《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註》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又《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爲桑田,今

【洗】《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典切,音銑。《說文》洒足也。《史記·高祖紀》使兩女子洗足。又潔也。《書·酒誥》自洗腆致用酒。又姑洗,律名。《周語》姑洗所以修百物,考神納賔。《白虎通·五行論》洗者,鮮也。又姑洗,鐘名。見《左傳·定四年》。又洗馬,官名。又姓。又《廣韻》《集韻》《韻會》先禮切《正韻》想禮切,音姺。與洒同。滌也。《易·繫辭》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又承水器也。《儀禮·士冠禮》設洗于東榮。又石名。《山海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下多洗石。又洗手,花名。《楓窻小牘》雞冠花,汴人謂之洗手花。漢典考證

【濯】《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角切,音濁。《說文》也。《詩·大雅》可以濯罍。《傳》濯,滌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告濯具。《註》濯,漑也。又洗心亦曰洒濯。《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又《爾雅·釋詁》濯,大也。《詩·大雅》王公伊濯。又光明也。《詩·大雅》鉤膺濯濯。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詩·大雅》麀鹿濯濯。又山無草木之貌。《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又飮也。《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又湖名。《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又《廣韻》《集

【净】《唐韻》楚耕切《集韻》初耕切,音琤。冷貌。

【髀肉】大腿上的肉。亦为“髀肉復生”的简缩。唐白居易《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诗:“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元麻革《上云内帅贾君》诗:“鞍马怜髀肉,簪缨视鬢毛。”清赵翼《七十自述》诗:“尚有眼光牛背上,不消髀肉马蹄间。”

【再三】1.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则不告。”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则不告。”《史记·孔子世家》:“﹝齐﹞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唐李白《南阳送客》诗:“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老残游记》第二回:“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朱自清《背影》:“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2.犹言非常,极其。唐刘知几《史通·本纪》:“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繆。”清李渔《奈何天·狡脱》:“未

【扪】《唐韻》《集韻》《正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音門。《說文》撫持也。《詩·大雅》莫捫朕舌。又摸也。《史記·高祖紀》漢王傷胷,乃捫足。《楚辭·九章》遂儵忽而捫天。又《韻補》叶眉貧切,音珉。《歐陽修·菱溪石詩》嗟予有口莫能辨,歎息但以兩手捫。皆云女媧初鍛鍊,融結一氣凝精純。 俗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