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

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

诗句读音
语言清霜寒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yǔ yánqīng shuānghán
赤令风骨峭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去三十五笑
拼音: chì lìngfēng gǔqiào

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释义

【语言】。《大戴礼记·五帝德》:“吾欲以颜色取人,於灭明(澹臺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於予(宰我)邪改之。”《汉书·燕剌王刘旦传》:“上弃羣臣,无语言。”唐韩愈《寄三学士》诗:“或虑语言洩,传之落冤讎。”2.指书面语;诗文的句子。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全盛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四七:“周莱峰、王荆石学苏氏,止取法其语言气势,至説理处,自循正大之矩。”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他的语言工力很深,词汇非常丰富。”亦专指词汇。冯骥才《雕花烟斗》一:“他的话少

【清霜】;白霜。《艺文类聚》卷九十引晋湛方生《吊鹤文》:“独中宵而增思,负清霜而夜鸣。”唐聂夷中《赠农》诗:“清霜一委地,万草色不緑。”明袁宏道《短歌燕中逢乐之律作》:“明月浮空,清霜堕地。”瞿秋白《赤都心史》三:“清霜薄日的早晨,冻得儗儗的云色,映着半新不旧的赤旗,时时招拂。”2.用以喻头发花白。金元好问《征人怨》诗:“塞垣可是秋寒早,一夜清霜满镜中。”杨朔《十月北京城》:“这些可敬的老艺人,到满头清霜的年龄,倒更懂得用双手来美化我们的生活了。”

【寒】〔古文〕《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韓。《說文》東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又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又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

【赤令】治县的县令。唐孟郊《严河南》诗:“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不必用雄威,见者毛髮攒。我有赤令心,未得赤令官。”宋王溥《唐会要·丞簿尉》:“贞元六年十二月二日勅:刺史县令,以四考为限,赤令既是常参官,不在四考限。次赤令既同京官,宜以三考为限。”《宋史·窦俨传》:“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府州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陞为从五品下,畿大夫见府尹如赤令之仪。”参见“赤县”。

【风骨】的品格,性格。《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以公名家子,又后唐之出也,且风骨俊秀,异乎诸孤。”胡先驌《诗别萧叔絅燕京》:“萧郎二十风骨奇,崭然头角何嶷嶷。”2.指刚正的气概。《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论》:“文襄诸子,咸有风骨。”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文恭少年浑涵端重,文达正当以风骨勖之,何反虑其过刚?殊不可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3.古典文艺理论术

【峭】《廣韻》《集韻》七肖切,音俏。山峻拔峭絕也。《集韻》嶮也。《淮南子·繆稱訓》岸峭者必阤。又《謝靈運·過始寧墅詩》巖峭嶺稠疊。又急也,嚴厲也。《前漢·鼂錯傳》錯爲人峭直刻深。 《正字通》通作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