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临清鉴,霜毛不待秋

惆怅临清鉴,霜毛不待秋

诗句读音
惆怅临清鉴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chóu chànglínqīng jiàn
霜毛不待秋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八尤
拼音: shuāng máobù dàiqiū

惆怅临清鉴,霜毛不待秋释义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廓落兮,羇旅而无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怜。”晋陶潜《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悵而独悲。”唐韦瓘《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梦中绝句》:“落英满地君不见,惆悵春光又一年。”明陆采《怀香记·缄书愈疾》:“心惆悵,把佳期翻为灾瘴。”巴金《春》十五:“他惆怅地在觉民的窗下徘徊一阵,觉得没有趣味,一个人寂寞地走了。”2.惊叹。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僕皆惆悵。”仇兆鳌注引申涵光曰:“‘圉人太僕皆惆悵’,讶

【清鉴】亦作“清监”。1.明察;高明的鉴别力。晋葛洪《抱朴子·至理》:“识变通於常事之外,运清鉴於玄漠之域。”《北史·辛雄杨机等传论》:“怀哲体有清监,德源雅业无亏。”唐杜甫《洗兵马》诗:“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明李东阳《<叶文庄公集>序》:“在部曹清鉴雅操,始终不贰。”清李天馥《<溉堂集>序》:“顾予初知豹人时,见其所选明四家诗,服其清鉴。”2.请对方鉴察的敬语。用于书信。如:敬祈清鉴。

【霜毛】羽毛。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唐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宋陆游《胡无人》诗:“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2.白发。唐韩愈《答张十一功曹》诗:“吟君诗罢看双鬢,斗觉霜毛一半加。”宋欧阳修《谢致仕表》:“头垂两鬢之霜毛,腰束九环之金带。”清唐孙华《早秋杂兴次江位初韵》之二:“强施冠幘霜毛短,裁展诗书雾眼昏。”3.借指老人。明无名氏《四贤记·祈熊》:“苦他们泣守风灯,是奴家奉养霜毛。”

【不待】1.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唐韩愈《处士卢君墓志铭》:“处士少而孤,母夫人怜之,读书学文,皆不待强教,卒以自成。”《老残游记》第十四回:“那死人,更不待説,漂的满河都是。”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八》:“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2.不想;不愿意。

【秋】〔古文〕龝《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時。《爾雅·釋天》秋爲白藏。《註》氣白而收藏也。《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又繒也,繒迫品物使時成也。又《說文》禾穀熟也。《禮·月令》孟夏麥秋至。《澔曰》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書·盤庚》乃亦有秋。又《禮·鄕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註》愁讀爲揫,斂也。察嚴殺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又九月爲三秋。《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