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谷梁赤评析

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序?疏》云:“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一名赤(按:尚有名喜、嘉、寘、俶之说)。受经于子夏,为经传,故曰《谷梁传》。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谷梁》,又传蔡千秋。汉宣帝好《谷梁》,擢千秋为郎,由是《谷梁》之传大行于世。” 一般说来,人们认为《公羊传》、《谷梁传》用隶书写成,都是今文学派的。但《经学概论》却云:“近人崔适《春秋复始》认为《谷梁传》是古文学,且为刘歆之伪作。我认为《谷梁传》决非刘歆所能伪造,此书原为古文,后改成今文。 有人认为《谷梁传》成书于景帝时写定的《公羊传》之后。

刘晏特点

刘晏自幼天资颖悟,少年时期十分勤学,才华横溢、名噪当时,七岁举“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因献《颂》,唐玄宗召见后,大加赞赏,授秘书省太子正字,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十岁那年,“一日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舞”。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

张孝祥书法艺术

张孝祥的书法在南宋一代名气甚著,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孝宗亦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遗墨“心实敬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南宋朝诸多名家文人,都对孝祥的书法推崇有加。陆游谓“紫薇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 —— 可见当时受欢迎程度之高。朱熹语曰“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 ——赞赏之余,对其早逝也深表惋惜。杨万里称“张安国书甚真而放,然学之者未尝见公之足于户下者也。” —— 欣赏之情可见。更有曹勋,王十朋,岳珂,董更,谷中等,都对张孝祥书法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陶宏景与《神农本草经》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郑燮多才多艺

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工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祝允明著作

 祝允明的著作有《怀星堂集》30卷、《苏材小纂》6卷、《祝子罪知》7卷、 《浮物》1卷、《野记》4卷、《前闻记》 1卷、《志怪录》5卷、《读书笔记》1卷。

沈约神不灭论

沈约是“神不灭”论的积极维护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但也出现了反佛的斗士。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是一位无神论者,“常谓死者神灭,欲著《无鬼论》”,确信“天下决无佛鬼”。萧齐时,竟陵王萧子良“精信释教”,而他的属官、无神论思想者范缜则“盛称无佛”。萧子良质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范缜回答他:“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

王溥著述

王溥的著作尚有《王溥集》20卷,《翰林酬唱集》(王溥与李昉、徐铉等唱和之作)1卷,均已散佚。

他虽屡居高位,但仍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

高珩与蒲松龄

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所以高称蒲为亲家。蒲松龄醉心科举,但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为贡生),仕途失意,穷困潦倒。高珩将他推荐给毕际友家(淄川西铺村,其父毕自严曾任明朝户部尚书)私塾任教授徒。其间,高蒲二人诗书往来频繁。而《聊斋志异》的成书也是在毕家学馆内完成的。

高珩对蒲松龄最直接的帮助是为《聊斋志异》写序。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的时候,高珩给书写了一个序。序中说,当时的社会“江河日下,人鬼颇同”,认同蒲松龄运用鬼魂的形式来写社会。“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

刘基家族历史

据有关文献记载,刘基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一带)人,后迁往鄜延(今属陕西)。北宋灭亡 ,刘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荣国公、鄜王刘光世“南渡”到临安(今杭州一带)。据周群教授考证,刘光世到江南后,虽也“屡屡迁寓”,“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内”。刘光世之子尧仁后迁居丽水竹洲,而刘尧仁之子,也就是刘基的五世祖刘集卜居当时的青田县南田镇武阳村,至此刘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带繁衍生息,现在南田镇武阳村还有“宋处士刘集墓”。刘基的曾祖父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炝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镇武阳村。

黄巢生死谜团

公元874年,生于冤句的盐贩黄巢起兵造反。仅用5年时间,就攻入长安。不久,这个以为百姓谋生存为名而起义的英雄,就宣布称帝,国号大齐。他迫不及待地占有了唐僖宗留下的大明宫所有留在宫中的美女,过起了春风得意、歌舞升平的生活。此时一场危机正向他步步逼近。在唐朝军队的反攻下,黄巢被迫逃亡山东。他带领着残军逃至泰山脚下时已疲惫不堪。

然而,关于黄巢的最后结局,千年来却众说纷纭。令人疑惑的是,在记述唐代的正史中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黄巢是被他人所杀,另一个却说是自刎而死。

新唐书:黄巢是自杀

谭献藏书故实

生平好聚书、刻书,藏书数万卷,有12 000余册,重复者接近2 000册。名家之本如《管子》、《淮南子》、《盐铁论》、《说苑》等。藏书处曰“复堂”、“谪麟堂”等,尤以藏前人词曲为富,亦精于鉴别校勘。藏书印有“复堂藏书”、“谪麟堂”、“珍藏五典三坟”、“莫为功名始读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