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徐锡麟经历

在日本1901年徐锡麟出任绍兴府学校算学讲师,得到知府重用,后升为副监督。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会中竟有中国古钟在展,徐锡麟愤感列强欺中国太甚。不久结识陶成章、钮永建等,在他们影响下,徐锡麟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放弃对清政府的希望,弃改良而从革命。当时,“《苏报》案”事起,日本留学生群起反对,徐锡麟也慷慨解囊,积极参与营救章炳麟。归国后,在家乡建蒙学、设书局,以期开启民智,因遭排挤,事竟不成,仍退任副监督之职。此时,俄人逼我远东,徐锡麟恸哭国弱受欺,于是投笔从戎,开始苦练枪法。1904年初,绍兴城内大善寺地产被天主教觊觎,将至不保。

左丘明生卒年推断

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纳兰性德性格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寇准祠墓

寇公祠寇准去世后,经他夫人宋氏请求,将灵柩运到洛阳安葬,途径衡州(今衡阳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地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据说后来竹都成活为林,后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雷州西湖宋园内有寇公祠,寇准一生的最后18个月在雷州度过。遗体运回西京安葬,雷州人为了缅怀他,在他寓所“西馆”立祠奉祀。1135年(宋绍兴五年)宋高宗又赐“族忠祠”匾额。“曾为深渊无处诉,年年江上哭青春”,这是寇准寄居“西馆”时抒发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

刘禹锡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博学能文,曾经进士及第。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教文化熏陶,精通道教。

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张志和不过他志不在官,只是守持真元,葆养神气,已有卧在雪地上不怕冷,进入水中不沾湿的功夫。

朱熹文学著作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史青五步成诗

一次,他向唐玄宗上表自称,曹子建七步成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唐玄宗见表,十分称奇,当即下诏相召。有人为史青捏着一把汗,谁敢在皇帝面前夸此海口?万一五步之内做不成诗,岂非犯下欺君之罪吗?

面试的一天到了,史青胸有成竹,大步上殿。口呼万岁完毕,玄宗立即命他作诗。史青俯伏金殿说:“请万岁出题。”恰好这天是除夕,唐玄宗即以《除夕》为题,命他作来。史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诗云: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临门将军之职。

文天祥苦战东南

端宗继位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江万载仍按谢道清嘱令暗中摄行军中事,少壮抗元派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汇合,南宋形势大为好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比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陈宜中、杨亮节、曾渊子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事行动的一大障碍。

沈佺期台湾医祖

据康熙版和1915年版的《南安县志》记载,沈佺期(1608-1682),字云佑,号复斋,南安水头人。当过塾师,明崇祯十五年,乡试中举,十六年,登进士,授吏部郎中。明亡,弃官南归。隆武元年,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擢沈佺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翌年八月,唐王被清军俘杀,沈佺期隐居同安大帽山甘露寺、水头鹄岭白莲寺。永历元年(1647),郑成功领兵进攻泉州,沈佺期亦率数千乡民响应。沈佺期从此成为郑成功得力幕僚。永历十五年(1661)初,郑成功议复台湾,诸将各有争议,沈佺期则极力赞同。是年三月下旬,郑军誓师东征,留沈佺期等于厦门辅佐世子郑经。

王国维论著

《观堂集林》二十四卷《观堂别集》四卷《庚辛之间读书记》一卷《苕华词》一卷《静安文集》一卷续集一卷《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一卷《两周金石文韵读》一卷《观堂古今文考释》五卷《史籀篇疏证》一卷《校松江本急就篇》一卷《重辑苍颉篇》二卷《唐写本唐韵校记》二卷佚文一卷《殷礼征文》一卷《联绵字谱》三卷《补高邮王氏谐声谱》一卷《释币》二卷《简牍检署考》一卷《魏石经残石考》一卷附录一卷《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国朝金文著录表》六卷《汉魏博士题名考》二卷《清真先生遗事》一卷《耶律文正公年谱》一卷余录一卷《五代两宋监本考》三卷《两浙古刊本考》二卷《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一卷《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卷《古行记四种校录》一卷《

常建古碑证籍

2006年8月,临城县文管所在征集文物中,收上来一块古碑,是常建后人的一块墓志铭。墓志铭刻于威通六年。墓志铭中追述了常建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破解了这个千年之谜:唐朝大诗人常建的祖籍就是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