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无闻今始著,莫嫌闲客少诗才

传记无闻今始著,莫嫌闲客少诗才

诗句读音
传记无闻今始著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zhuàn jìwú wénjīnshǐ
莫嫌闲客少诗才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mò|mùxián xiánkèshǎo|shàoshī cái

传记无闻今始著,莫嫌闲客少诗才释义

【传记】经书的注释。《汉书·元后传》:“‘五经’传记,师所诵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下》:“传记有古今文,今文流别有数家,一家之中,又自为参错;古文準是。”2.泛指记载的文字。《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唐韩愈《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宋张淏《云谷杂记》卷四:“秦汉以前,箭矢已通称,魏晋以下,见於传记,不可具纪。”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

【无闻】1.没有名声;不为人知。《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已。”唐张祜《访许用晦》诗:“怪来音信少,五十我无闻。”金元好问《刘远笔》诗:“宣城诸葛寂无闻,前后两刘新册勋。”清顾炎武《菰中随笔》:“政绩无闻,抵犯贪暴者,放归田里。”2.听不见;没有听到。《孟子·滕文公下》:“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汉刘向《说苑·正谏》:“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唐牛僧孺《玄怪录·岑顺》:“夜中闻鼓鼙之声,不知所来,及出户,则无闻。”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国有大赦

【今】《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金。《說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又《韻補》叶居靑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隂雄坐房。 从亼會意。,古文及字。巳往爲古,逮及爲今。

【始】〔古文〕乨兘《廣韻》《正韻》詩止切《集韻》《韻會》首止切,音。初也。《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毛詩序》是爲四始。《註》風二雅頌也。《前漢·鮑宣傳》日食于三始。《註》元日爲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始,猶朝也。《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春秋法五始之要。《註》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敎之始。公卽位者,一國之始。又七始,華始,樂名。《孟康曰》七始,天地人四時之始。華始,萬物英華之始。《漢·安世房中歌》七始華始,肅倡和聲。又旬始,星名。《前漢·天文志》旬始,出于北斗傍。《司馬相如

【莫】〔古文〕《唐韻》慕各切《集韻》《正韻》末各切,音寞。《韻會》無也,勿也,不可也。《易·繫辭》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又定也。《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又謀也。《詩·小雅》秩秩大猷,聖人莫之。又《博雅》强也。《論語》文莫吾猶人也。《晉書·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勉强爲文莫。《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淮南子·謬稱訓》猶未之莫與。《註》莫,勉之也。又削也。《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又《博雅》莫莫,茂也。《詩·周南》維葉莫莫。《註》莫莫,茂密之貌。又《莊子·逍遙遊》廣莫之

【嫌闲】“嫌间”。因彼此猜疑而产生的恶感。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童贯小内臣,蒙太史提挈,今官职至此,岂敢相忘,烦覆知太师,不可信人语言,遂成嫌閒也。”明归有光《俞楫甫妻传》:“娣姒间絶无嫌间。”典

【客】《唐韻》苦格切《集韻》《韻會》《正韻》乞格切,坑入聲。《說文》寄也。从宀各聲。又《廣韻》賔客。《周禮·秋官》大行人掌大賔之禮,及大客之儀。《註》大賔爲五等諸侯,大客卽其孤卿。又《司儀》諸公相爲賔,諸公之臣相爲國客。又主客。《禮·郊特牲》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焉。又《左傳·僖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爲客。又凡自外至者皆曰客。《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又外亦曰客。《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又姓。《正字通》漢客孫,廣德人。又叶苦各切,音恪。《詩·小雅》所謂伊人,於焉嘉客。叶上夕藿。夕音削

【少】《唐韻》書沼切《韻會》始紹切,燒上聲。《說文》不多也。从小丿聲。《徐曰》丿音夭。《禮·禮器》禮有以少爲貴者,謂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是也。食力,庶人也。又少頃,有閒也。《孟子》少則洋洋焉。又短也。訾人曰少之,猶稱人曰多之也。《史記·蘇秦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又《廣韻》式照切《韻會》《正韻》失照切,燒去聲。《玉篇》幼也。《增韻》老之對也。《易·本義》兩儀者始,爲一畫,以分隂陽。四象者次,爲二畫,以分太少。又少儀。《禮記》篇名。少室,山名。又副貳也。《前漢·賈誼傳》於是爲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

【诗才】情。宋梅尧臣《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便小生也土培了砚臺,揪撇下诗才。”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十:“弟香亭诗才清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