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陆浩渺同一源,泛滥直欲浮高原
诗句 | 读音 |
---|---|
泛滥直欲浮高原 | 平仄:平 仄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fàn lànzhíyùfúgāo yuán |
川陆浩渺同一源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chuān lùhào miǎotóng yīyuán |
川陆浩渺同一源,泛滥直欲浮高原释义
【泛滥】滥”。亦作“泛滥”。1.大水漫溢。《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史记·河渠书》:“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宋叶适《题蔡君进书后》:“巨潦汎滥,流荡漂溺,至以滔天灭木为患。”瞿秋白《乱弹·世纪末的悲哀》:“天在旋转着,地在震荡着,洪水泛滥着。”2.比喻不好的事物如大水漫溢,到处都是。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其实,近一两年来,杂文集的出版,数量并不及诗歌,更其赶不上小说,慨叹于杂文的泛滥,还是一种胡说八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
【直】〔古文〕《唐韻》除力切《集韻》逐力切,音値。《說文》正見也。《博雅》正也。《玉篇》不曲也。《易·坤卦》直其正也。《書·洪範》王道正直。又準當也。《禮·投壺》馬各直其算。《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爲皮幣,直四十萬。又《增韻》當也。《儀禮·士冠禮》主人立于阼階下,直東序西面。《疏》謂當堂上東序牆也。又伸也。《孟子》枉尺而直尋。又《玉篇》侍也。《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衞,入直殿中。又順也。《詩·鄭風》洵直且侯。又猶宜也。《詩·魏風》爰得我直。又猶但也。《孟子》直不百步耳。又猶故也。《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嘗遊下邳,圯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浮】《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罘。《說文》氾也。《論語》乗桴浮於海。又順流曰浮。《書·禹貢》浮于濟漯。又濟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註》浮,瓠也。又溢也,過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又先時曰浮。《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又輕也。《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又浮浮,氣烝貌。《詩·大雅》烝之浮浮。又雨雪盛貌。《詩·小雅》雨雪浮浮。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又浮沉,無定之意。《詩·小雅》載沉載浮。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禮·投壷》無偝
【高原】高地。汉扬雄《羽猎赋》:“徽车轻武,鸿絧緁猎,殷殷軫軫,被陵缘阪,穷冥极远者,相与迾虖高原之上。”唐王维《田园乐》诗之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2.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平地。汉
【川陆】水陆。亦指水陆路途。汉张衡《天象赋》:“迤奎娄之分野,辨邓鲁之川陆。”晋潘岳《西征赋》:“凭高望之阳隈,体川陆之污隆。”宋杨万里《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默数川陆程,几日当返役。”清刘光第《万寿山》诗:“维昔经营日,淫潦迷川陆。”
【浩渺】水面旷远。唐许浑《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诗:“愁泛楚江吟浩渺,忆归吴岫梦嵯峨。”宋陆游《入蜀记》卷三:“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摇兀掀舞,纔如一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登了岳阳楼,望着洞庭浩渺,巨浪拍天。”林建征《莺歌海》:“通过水晶般明净的空气,可以看见青绿的野草染上明灿灿的阳光,荡漾着浩渺的清波。”2.广大辽阔;宏大。唐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诗:“浩渺风来远,虚明鸟去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夏侯审》:“初於华山下多买田园为别墅,山木幽閟,云烟浩渺。”清恽敬《<楞伽经>续书后》
【同一】1.共一,合一;统一。《韩诗外传》卷五:“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同一。”2.相同;同样。南朝宋张镜《观象赋》:“三极虽殊,妙本同一。”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閭。”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二:“唐人五言絶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与浄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艾青《旷野》诗:“却好象永远被同一的影子引导着,结束在同一的命运里。”漢
【源】《廣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水泉本也。《禮·月令》爲民祈祀山川百源。《註》衆水始出爲百源。又水名。《水經注》沁水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又姓。《北魏書·源賀傳》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魏大武謂之曰:與卿同源,可爲源氏。 《韻會》本作厵,篆省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