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庾楼红叶坠,夜投萧寺碧云随
诗句 | 读音 |
---|---|
初到庾楼红叶坠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chūdàoyǔ lóuhóng yèzhuì |
夜投萧寺碧云随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yè2xiāo sìbì yún2 |
初到庾楼红叶坠,夜投萧寺碧云随释义
【初】〔古文〕《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又《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到】《唐韻》《正韻》都導切《集韻》《韻會》刀號切,音倒。《爾雅·釋詁》到,至也。《疏》到者,自遠而至也。《詩·大雅》靡國不到。又姓。《韻會》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
【庾楼】。一名庾公楼,在江西九江。传说为晋庾亮镇江州时所建,不足信。宋陆游《入蜀记》卷四:“楼正对庐山之双剑峯,北临大江,气象雄丽……庾亮尝为江荆豫州刺史,其实则治武昌。若武昌南楼名庾楼,犹有理,今江州治所,在晋特柴桑县之湓口关耳,此楼附会甚明。”唐白居易《庾楼晓望》诗:“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2.泛指楼阁。明高明《琵琶记·中秋望月》:“真珠帘捲,庾楼无限佳兴。”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唐杜牧《朱坡》诗:“倚川红叶岭,连寺緑杨堤。”元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套曲:“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陈毅《题西山红叶》诗:“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2.唐代有“红叶题诗”的佳话,后因以“红叶”为传情的媒介。宋晏几道《虞美人》词:“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明沉受先《三元记·庆缘》:“一段姻缘天上来,何须红叶良媒。”清龚自珍《小重山令》词:“碧玉寒门
【坠】《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類切,垂去聲。《說文》侈也。《爾雅·釋詁》落也。《論語》未墜於地。《韓詩外傳》星墜木鳴,國人皆恐。又《集韻》直律切,音术。義同。隊隧古通,經史皆互見。
【夜】〔古文〕《唐韻》羊謝切《集韻》《韻會》寅謝切《正韻》寅射切,耶去聲。日入爲夜,與晝對。《夏小正》時有養夜。《註》猶言永夜也。《周禮·秋官·司寤氏》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衞宏·漢舊儀》晝漏盡,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註》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漢制,金吾掌宮外,戒非常,惟元夜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又宣夜,窺天之器。《蔡邕·釋誨》言天體者有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又夜明,祭月之坎。《禮·祭法》夜明,祭月也。又武宿夜,武舞曲名。《禮·祭統》舞莫重於武宿夜。又子夜,晉曲名。《樂府·解
【投】〔古文〕《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頭。《說文》擿也。○按擿,卽擲也。《廣韻》棄也。《禮·曲禮》無投與狗骨。《疏》投,致也。棄其骨與犬也。又贈也。《詩·衞風》投我以木瓜。又《增韻》納也。《禮·樂記》投殷之後於宋。《註》舉徙之詞也。又適也,託也。《後漢·張儉傳》儉得亡命,望門投止。又掩也。《詩·小雅》相彼投兔,尚或先之。《箋》視彼人將掩兔,尚有先驅走之者。又姓。周郇伯之後。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漢有光祿投調。又《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豆。句讀之讀通作投。《馬融·長笛賦
【萧寺】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唐李贺《马》诗之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招远张于旦,性疎狂不覊,读书萧寺。”
【碧云】空中的云。《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惠休“别怨”>》:“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张铣注:“碧云,青云也。”唐戴叔伦《夏日登鹤岩偶成》诗:“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宋刘克庄《沁园春》词:“悵佳人未来,碧云冉冉;王孙去后,芳草萋萋。”程善之《古意》诗:“高城回首碧云边,玉漏淙淙天未曙。”2.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唐韦应物《奇皎然上人》诗:“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餘。”宋王禹偁《仲咸以四韵见寄因次原韵兼纾客情》:“喜霽未遑抽赋笔,劳君先惠碧云诗。”宋柳永《倾杯》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
【随】〔古文〕遀追《廣韻》《集韻》《韻會》旬爲切,音隋。《廣韻》從也,順也。《書·禹貢》隨山刊木。《易·象》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詩·大雅》無縱詭隨。《傳》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又易卦名。又《易·咸卦》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註》隨,謂趾也。《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爲隨。又《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隨。又《儀禮·鄕射禮》其閒容弓,距隨長武。《註》距隨者,物橫畫也。始前足至東頭爲距,後足來合而南面爲隨。又地名。《左傳·隱五年》翼侯奔隨。《註》隨,晉地。又國名。漢爲縣。《左傳·桓六年》楚武王侵隨。《註》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