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凡为高见识,周旋道理远怀通

出离凡为高见识,周旋道理远怀通

诗句读音
出离凡为高见识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chū lífánwéi|wèigāo jiànshí|zhì
周旋道理远怀通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zhōu xuándào lǐyuǎn huáitōng

出离凡为高见识,周旋道理远怀通释义

【出离】犹佛家所谓涅槃。《华严经》五:“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唐慧能《坛经·行由品》:“五祖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祇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明李贽《与周友山书》:“古人以有身为患,故欲出离,以求解脱。”2.走出;离开。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齐观瞻,见个书生,出离人羣。”《水浒传》第五六回:“此时天色未晓,敲开店门,去房里取出行李,拴束做一担儿挑了,计算了房钱,出离店肆,投东便走。”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出离。”3.犹超出

【凡】《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咸切,音帆。《說文》最括也。《玉篇》非一也。《廣韻》常也,皆也。《正韻》大槪也。又《前漢·揚雄傳》請略舉凡。《註》師古曰:凡,大指也。《杜預·左傳序》發凡以言例。又《玉篇》計數也。《前漢·石奮傳》凡號奮爲萬石君。《註》師古曰:凡,最計也。總合其一門,計五人爲二千石,故號萬石君。又最凡,諸凡之最目也。《周禮·天官·司會註》書謂簿書,契其最凡也。《小宰疏》凡要亦是簿書,如今印契,其凡目所最處印之。又輕微之稱。《廣韻》凡,輕也。《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又國名。在濬州。《

【高见】高明。宋王明清《摭青杂说》:“彼商贾乃高见如此,士大夫色重礼轻,有不如也。”2.高明的见解。常用为敬词。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二折:“似这等不肯进身,哥哥高见为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前辈涉歷事久,多有高见,有疑难事不能自决,不可不以咨问。”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闲话少叙,言归正传。还是听慕韩兄的高见吧!”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

【周旋】亦作“周还”。1.运转。《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僨兴,外彊中乾,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国语·越语下》:“必顺天道,周旋无究。”《汉书·天文志》:“荧惑出则有大兵,入则兵散。周还止息,乃为其死丧。”2.谓辗转相追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杜预注:“周旋,相追逐也。”宋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杨朔《火并》:“如果能有五百个武装的队员,他们便可以建立抗日政权,不怕城里那一班绅士反对,也可以进一步和敌人周旋了。

【道理】;事物的规律。《文子·自然》:“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乘众人之势者,天下不足用也。无权不可为之势,而不循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功。”唐韩愈《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人见近事,习耳目所熟,稍殊异,即怪之,其於道理有何所伤?”宋曾巩《<张文叔文集>序》:“是时文叔年未三十,喜从余问道理,学为文章,因与之游。”清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白乐天诗能道尽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听说曾大先生非常懂得喝茶的道理。”2.规矩;情理;理由。《汉书·邹阳传》:“窃闻长君弟得幸后宫,天下

【远怀】远大的抱负。唐张九龄《登郡城南楼》诗:“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