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留耕知己外,其他蹊径不曾鑽

除却留耕知己外,其他蹊径不曾鑽

诗句读音
除却留耕知己外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四泰
拼音: chú quèliúgēngzhī jǐwài
其他蹊径不曾鑽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qí tāxī jìngbù|fǒuzēng|céng

除却留耕知己外,其他蹊径不曾鑽释义

【除却】除却”。亦作“除却”。除去。表示所说的不算在内。唐曹唐《哭陷边许兵马使》诗:“除却阴符与兵法,更无一物在仪牀。”《老残游记》第五回:“老董説道:‘那有什么法子呢?民家被官家害了,除却忍受,更有什么法子。’”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典

【耕】〔古文〕畊《唐韻》古莖切《韻會》古庚切《正韻》古衡切,音更。《說文》犂也。古者井田,故从井。《易·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葘畬,則利有攸往。《禮·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山海經》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又《正字通》凡致力不怠,謂之耕。又假它事代食,若力田然,亦曰耕。《揚子·法言》耕道得道,獵德得德,是獲饗也。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拾遺記》賈逵門徒來學,不遠千里,獻粟盈倉。或云:逵非力耕,所謂舌耕也。《任彥昇·薦士表》旣筆耕爲養。《唐書·王勃傳》心織而衣,筆耕而食。《宋史·王韶傳》

【知己】1.谓了解、赏识自己。《战国策·楚策四》:“驥於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於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史记·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宋杨万里《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之一:“孝宗最知己,交臂失城墉。”巴金《秋》六:“我没有一个指导我的先生,我也没有一个知己的朋友。”2.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

【其他】亦作“其佗”。别的。《国语·晋语四》:“民生安乐,谁知其他?”《新唐书·西域传上·党项》:“浑主以腹心待我,不知其佗,若速去,且污吾刀。”唐韩愈《送郑十校理序》:“始更聚书集贤殿,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常以宠丞相为大学士,其他学士皆达官也。”章炳麟《文学说例》:“其佗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之嘱,大抵以五为度,盖当时亦独庖戏知十耳。”巴金《灭亡》第五章:“这一天也和其他的日子一样,平淡地过去了。”

【蹊径】亦作“蹊逕”。1.指小路。《吕氏春秋·孟冬》:“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汉王粲《从军》诗之五:“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晋张载《七哀》诗之一:“蒙蘢荆棘生,蹊逕登童竖。”南朝齐谢朓《和徐都曹》:“桃李成蹊逕,桑榆荫道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牛至半途不循蹊径,负女渡岭驀涧,直入乱山。”赵光荣《里湖纪游》诗:“蜿蜒入杳渺,蹊径从何寻?”2.门径;路子。《荀子·劝学》:“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独有此律,不谬蹊径。”明唐顺之《卓小仙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曾】《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九經字樣》曾从。,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