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行行如出战,衔芦寂寂类衔枚
| 诗句 | 读音 |
|---|---|
| 出塞行行如出战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chū sàiháng|xíngrúchū zhàn |
| 衔芦寂寂类衔枚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xián lújì jìlèixián méi |
出塞行行如出战,衔芦寂寂类衔枚释义
【出塞】出边塞。《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唐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清昭槤《啸亭杂录·蒋文肃入场》:“上閲其文喜之,因改今名,遂携出塞,不数载以致大拜云。”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六○八年,隋炀帝出塞巡视去年所筑长城,又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
【行】《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
【出战】阵作战。《墨子·节葬下》:“若苟乱,是出战不克,入守不固。”《史记·田单列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宋史·岳飞传》:“飞遣百人伏山下,自领数十骑逼贼垒。贼以战,飞阳北,贼来追之,伏兵起,先所遣卒擒俊及进和以归。”《水浒传》第一一三回:“宋江道:‘诸将相让马军出战。’”
【衔芦】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尸子》卷下:“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淮南子·修务训》:“夫鴈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繒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繒缴焉。”唐陆希声《鸿盘》诗:“如今天路多矰缴,纵使衔芦去也难。”清陈维崧《青玉案·雁字》词:“年年未了衔芦债,入塞几时还出塞。”
【寂寂】1.寂静无声貌。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羣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唐王维《寒食汜上作》诗:“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宋叶适《叶君宗儒墓志铭》:“有百年之宅,千岁之田,前临清流,旁接高阜,亭院深芜,竟日寂寂。”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侠五义》第二七回:“包兴放下帐子,将灯移出,寂寂无声,在外伺候。”冰心《庄鸿的姊姊》:“炉火也似乎失了热气,我只寂寂地看着弟弟,弟弟却也寂寂地看
【类】《五音篇海》與類同。詳頁部類字註。(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遂切,音戾。《爾雅·釋詁》善也。《詩·大雅》克明克類。《箋》類,善也。勤施無私曰類。《又》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傳》類,善也。又《玉篇》種類也。《易·乾卦》則各從其類也。又《繫辭》方以類聚。又比也。《禮·學記》知類通達。《註》知事義之比也。又《緇衣》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註》類謂比式。《疏》言行之無恆,不可比類也。又《左傳·襄九年》晉君類能而使之。《註》隨所能。又肖似也。《禮·曲禮》諸侯旣塟見天子曰
【衔枚】1.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周礼·夏官·大司马》:“羣司马振鐸,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北齐书·平泰王归彦传》:“乃载(高归彦)以露车,衔枚面缚……弃世。”《南史·沉约传》:“林子衔枚夜袭,即屠其城。”《水浒传》第一一八回:“马摘鸞铃,军士衔枚,前到宋军寨栅。”2.谓闭口不言。《楚辞·九辩》:“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南朝梁沉约《<宋书>自序》:“夫穿掘之侣,必衔枚以晦其迹。”3.泛指寂静无声。《文选·枚乘<七发>》:“迴翔青篾,衔枚檀桓。”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