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千叠隐南辕,汉渚风樯箭浪翻
诗句 | 读音 |
---|---|
楚山千叠隐南辕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chǔ shānqiān diéyǐn|yìnnán yuán |
汉渚风樯箭浪翻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hàn zhǔfēng qiángjiànlàngfān |
楚山千叠隐南辕,汉渚风樯箭浪翻释义
【楚山】1.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振檝发吴州,秣马陵楚山。”李善注:“韩子曰:‘楚和氏得璞玉於楚山之中。’”2.山名。即商山。在陕西省商县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於楚山,即此山也。”3.泛指楚地之山。唐张说《对酒行巴陵作》诗:“鸟哭楚山外,猿啼湘水阴。”宋张孝祥《满江红·于湖怀古》词:“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明高启《送王助教归临川》诗:“梦中燕月冷,望里楚山微
【千叠】犹千重。宋杨侃《皇畿赋》:“冈断续以千叠,尘飞扬而四遮。”宋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迭嶂图》诗:“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明李东阳《南巡图记》:“其上则奇峰峻岭,迴滩激瀨,人跡不能及;下则连山洪涛,千叠百折,其势若排云而降。”
【隐】〔古文〕《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又《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又《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又《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又《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又《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又《
【南辕】向南。谓车向南行。《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反旆。”杜预注:“迴车向南。”《后汉书·袁绍传》:“奉詔之日,引师南辕。”唐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若冯南辕吏,书札到天垠。”仇兆鳌注:“夔在长安之南,故北来者为南辕。”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钦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盖南辕穷途也。”汉
【汉渚】;汉水。汉王逸《九思·疾进》:“周徘徊兮汉渚,求水神兮灵女。”《晋书·羊祜传论》:“垂大信於南服,倾吴人於汉渚。”南朝梁简文帝《从顿蹔还城诗》:“汉渚水初渌,江南草復黄。”2.银河。宋晏几道《鹧鸪天》词之三:“行人莫便销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宋晏几道《鹧鸪天》词之六:“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鶯歌凤舞前。”
【风樯】唐刘禹锡《鱼复江中》诗:“风檣好住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宋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词:“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檣遥度天际。”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风檣动,龟蛇静,起宏图。”
【箭】〔古文〕《廣韻》《集韻》《韻會》子賤切,音餞。《說文》矢也。《揚子·方言》自關而東曰矢,江、淮曰,關西曰箭。《釋名》箭,進也。又竹之小者曰箭。《周禮·夏官》東南曰揚州,其利金錫竹箭。《註》箭,篠也。《史記·夏本紀》震澤致定,竹箭旣布。《竹譜》箭竹,高者不過一丈,節閒三尺,堅勁,中矢。江南諸山皆有之,會稽所生最精好。又漏箭。《周禮·挈壷氏註》主定漏刻,先王分十二時於一晝一夜,閒以漏箭,準十二時爲百刻,分晝夜而定長短,故立此官掌之。又博箸也。《博雅》博箸謂之箭。又《華山記》箭括峰上有穴,裁見天日,攀緣自穴中而
【浪】《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音郞。滄浪,水名。《水經注》水出荆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又康浪,水名。《廣輿記》在靑州臨湽。又浪浪,流貌。《屈原·離騷》霑余襟之浪浪。又聊浪,放蕩貌。《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又浶浪,驚擾貌。《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又博浪,地名。《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又莊浪,縣名,屬平凉府。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音閬。波也。水激石遇風則浪。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又謔浪,不敬也。《詩·邶
【翻】《廣韻》《集韻》孚袁切《韻會》浮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番。《說文·新附字》飛也。《張衡·西京賦》衆鳥翩翻。又《增韻》反覆也。通作幡。又通作反。又《韻補》叶孚愔切《鄭曼季·贈陸雲詩》鴛鴦于飛,徘徊翩翻。載頡載頏,命侶鳴羣。又《韻補》叶孚焉切,西京賦與旃同叶。 《集韻》或作飜。亦作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