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

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

诗句读音
楚台风快平仄: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十七夬
拼音: chǔtái fēngkuài
湘簟冷、永日披襟平仄:平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xiāngdiànlěngyǒng rìpī jīn

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释义

【楚】〔古文〕《唐韻》《正韻》創舉切《集韻》創阻切,粗上聲。或作。《說文》叢木也。一曰荆。《詩·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註》楚楚,茨棘貌。又《詩·召南》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疏》荆屬。薪雖皆高,楚尤翹翹而高也。又《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楚,荆也。扑撻犯禮者。又萇楚,草名。羊桃也。《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又楚楚,鮮明貌。《詩·檜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又辛楚,痛也,別作憷。《陸機·與弟士衡詩》慷慨含辛楚。又國名。《書·禹貢》荆州之域,周熊繹始封。又三楚,地名。《史記·貨殖傳》淮北郡、汝南

【台风】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空气旋涡,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风力常达十级以上,同时有暴雨。今多称为热带风暴,夏秋两季常侵袭我国。

【快】《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夬切,音塊。《說文》喜也,从心夬聲。《廣韻》稱心也,可也。《後漢·蓋勳傳》王允曰:欲得快,司隸校尉,誰可作者。又《增韻》爽快也,急疾也。又《戰國策》恭于敎而不快。《註》謂縱逸也。又《輟耕錄》世謂有疾曰不快。《後漢·華佗傳》體有不快。又姓。又叶窺貴切,音愧。《易·旅卦》心未快也,叶旅于處,未得位也。《揚子·太經》不宴不雅,禮樂廢也。拂繫絕纗,心誠快也。 本作。俗省作快。zdic.net漢

【湘】《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水名。《說文》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又山名。《史記·黃帝本紀》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又地名。《廣輿記》長沙府吳晉曰湘州。又湖名。《廣輿記》在紹興府蕭山縣。又烹也。《詩·召南》于以湘之,維錡及釜。又《集韻》思莊切,音霜。義同。

【簟】《廣韻》徒玷切《集韻》《韻會》《正韻》徒點切,音扂。竹名。《南越志》博羅縣東洲足簟竹銘曰:簟竹旣大,薄且空中,節長一丈,其長如松。《贊寧·筍譜》簟竹,長二丈猶爲筍,可食。又《集韻》徒念切,音磹。《說文》竹席也。《釋名》簟,簟也,布之簟簟然平正也。《揚子·方言》宋謂之笙,關西謂之簟。《詩·齊風》簟茀朱鞹。《傳》方文席也。又《小雅》下莞上簟。《箋》竹葦曰簟。《禮·禮器》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設。《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註》桃笙,桃枝簟。吳人謂簟爲笙。又象牙以爲簟。又叶徒錦切《詩·小雅》下莞上簟,乃安斯寢。《朱

【冷】《唐韻》《集韻》魯朾切《韻會》《正韻》魯杏切,令上聲。《說文》寒也。从仌,令聲。《六書正譌》別作泠,非。泠乃水名。《南史·齊樂預傳》人笑褚公,至今齒冷。《增韻》淸甚也。又姓。《廣韻》前趙錄南徐州刺史令道,字安義。又《唐韻》力鼎切《集韻》朗鼎切,靈上聲。冷,寒也。又《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冷凙。吳人謂冰曰冷凙。令道當作冷道。

【永日】1.长日,漫长的白天。《梁书·王规传》:“玄冬脩夜,朱明永日。”唐李咸用《宿隐者居》诗:“永日连清夜,因君识躁君。”宋陆游《闲居书事》诗:“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明沉德符《野获编·督抚·阮中丞被围》:“阮中丞始出视事,时方盛夏……偃卧时,稍起行,即手薙榛莽以消永日耳。”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归田多暇,时诵杜诗,以消永日。”2.从早到晚;整天。汉刘桢《公讌》诗:“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前蜀韦庄《丙辰鄜州遇寒食》诗之五:“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毬声。”《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披襟】1.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战国楚宋玉《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宋张景星《秋日白鹭亭》诗:“开樽屏丝竹,披襟向萧籟。”清杜岕《张大育头陀抱琴来同孟新听弹》诗:“一曲《涂山操》,披襟此日过。”2.指衣衫破烂,把衣襟拖挂下来。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壮丁们在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件卫生衣……大框小洞,带片披襟,甚至有的一边袖筒短了一截。”3.亦作“披衿”。犹披心。谓推诚相与。《晋书·周顗传》:“伯仁总角於东宫相遇,一面披襟,便许之三事,何图不幸自貽王法。”《艺文类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