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无家学赡三余,滥被君恩有此除
诗句 | 读音 |
---|---|
滥被君恩有此除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九魚 拼音: lànbèi|pījūnēnyǒu|yòucǐchú |
初无家学赡三余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chūwú jiāxuéshànsān yú |
初无家学赡三余,滥被君恩有此除释义
【滥】《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瞰切,音纜。《說文》氾也。《增韻》水延漫也。《家語》其源可以濫觴。《註》濫,謂泛濫,小流貌。又溢也。《水經注》其水陽焊不耗,隂霖不濫。又溢曰濫。《詩·商頌》不僭不濫。又竊也。《賈誼·新書道術篇》反禮爲濫。又漬也。《魯語》宣公濫于泗淵。《註》漬罟于泗水之淵,以取魚也。又失實曰濫。《左傳·昭八年》民聽濫也。又浮辭也。《陸機·文賦》每除煩而去濫。又音之速疾而僭差曰滌濫。《禮·樂記》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又《集韻》《韻會》杜覽切,音啖。竹聲也。《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註
【被】《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音罷。《說文》寢衣也。《釋名》被,被也,被覆人也。《傅被銘》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于己,無薄于人。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詩·大雅》天被爾祿。《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又及也。《書·堯典》光被四表。又表也。《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又具也。《戰國策》械器被具。又帶也。《前漢·韓王信傳》國被邊,匈奴數入。又加也。《前漢·高帝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註》爲酒所加也。又把中也。《周禮·冬官·廬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被而圍之。又負也。《後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
【恩】《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烏痕切,音蒽。《說文》惠也。从心因聲。《徐曰》因者,有所因也。因心爲恩。又愛也,澤也。又《廣韻》隱也,私也。又州名。漢合浦郡,唐立恩州。又河南恩州,本漢淸河郡地,宋改恩州。又姓。前漢燕祭酒恩茂。《風俗通》大夫成恩之後。又叶衣延切,音烟。《趙壹·窮鳥賦》鳥也雖頑,猶識舊恩。內以書心,外以告天。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除】《唐韻》直魚切《集韻》《韻會》如切《正韻》長魚切,音儲。《說文》殿陛也。《班固·西都賦》玉除彤庭。又《前漢·蘇武傳》扶輦下除。《註》除謂門屛之閒。又《玉篇》去也。《書·泰誓》除惡務本。《左傳·隱元年》蔓草猶不可除。又《昭十七年》振除火災。《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又《揚子·方言》病愈者或謂之除。又算法有乗除。《前漢·律歷志》法除之。又治也。《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註》除者,治也。《禮·曲禮》馳道不除。又《周禮·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則爲主而修除。《註》治道路場壇。《左傳·昭十三年》令諸
【初】〔古文〕《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又《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无家】妻室。《诗·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朱熹集传:“家,谓以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诗人主客图·清奇雅正主》引唐卫準逸句:“何必剃头为弟子,无家便是出家人。”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咸丰六年》:“其无家者,雇土娼入帐,后以妒争,事闻於向帅。”2.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汉班彪《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唐罗邺《出都门》诗:“自觉无家似潮水,不知归处去还来。”宋苏辙《次韵子瞻山村》之一:“与世浮沉真避世,将家飘荡似无家。”《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他无家无倚,靠着我船上喫
【学】《唐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音鷽。《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敎傳業曰學。朱子曰:學之爲言效也。《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又學校,庠序總名。《禮·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又姓。見《姓苑》。又叶許旣切,音戲。《前漢·匡張孔馬敘傳》樂安裒裒,古之文學。叶下司,司音細。又叶後
【赡】《唐韻》《集韻》《韻會》時豔切《正韻》舒贍切,苫去聲。《說文》給也。《玉篇》周也。假助也。《孟子》此惟救死而恐不贍。《趙岐註》恐凍餓而不給。又《後漢·李王鄧來傳贊》李鄧豪贍。《註》鄧晨代以吏二千石爲豪,李通家富爲贍也。又《班固傳論》固文贍而事詳。又與澹同。《史記·司馬相如傳》漉沈贍葘。《註》索隱曰:《漢書》作灑沈澹灾。澹,安也。又《前漢·食貨志》猶未足以澹其欲也。《註》師古曰:澹,古通贍。《集韻》贍,或作。亦作儋。
【三余】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餘。’或问三餘之意。遇言‘冬者岁之餘,夜者日之餘,阴雨者时之餘也’。”后以“三餘”泛指空闲时间。晋陶潜《感士不遇赋》:“余尝以三餘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宋苏轼《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餘。”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男儿事业在三餘,学就须乘駟马车。”柳亚子《书赠张镜潭》诗:“最是津南人物美,三冬图史伴三餘。”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