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丹心,几风声鹤唳

此片丹心,几风声鹤唳

诗句读音
几风声鹤唳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1|3fēng shēnghè lì
此片丹心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cǐpiàn|piāndān xīn

此片丹心,几风声鹤唳释义

【几】《唐韻》居履切《集韻》《韻會》舉履切《正韻》居里切,寄上聲。《說文》踞几也。《徐曰》人所凭坐也。《詩·大雅》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周禮·春官》五几,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劉歆·西京雜記》漢制,天子玉几,冬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几。凡公侯皆竹木几,冬則細爲橐以馮之。《玉篇》案也。亦作机。《左傳·昭五年》設机而不倚。又几几,安重貌。《詩·豳風》赤舄几几。(幾)〔古文〕《唐韻》居衣切《集韻》《韻會》居希切,音機。《說文》微也。《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書·臯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傳

【风声】1.风的声音。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唐卢纶《虢州逢侯钊同寻南观》诗:“林密风声细,山高雨色寒。”清黄遵宪《舟中骤雨》诗:“雨气随风走,风声挟雨行。”2.教化;好的风气。《书·毕命》:“彰善癉恶,树之风声。”孔传:“明其为善,病其为恶;立其善风,扬其善声。”唐刘知几《史通·直书》:“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堵江口》:“上紓宵旰勤,下壮风声树。”3.指传播出来的消息。《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咸与靖书”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鹤唳】。清王充《论衡·变动》:“夜及半而鹤唳,晨将旦而鸡鸣。”唐沉佺期《峡山赋》:“闲凭晚阁,指天外之霞飞;梦断晓鐘,听云间之鹤唳。”亦指鹤鸣声。老舍《骆驼祥子》二二:“隔着街能听到些响亮清脆的声儿,像从天上落下的鹤唳。”2.形容惊恐疑虑,自相惊扰。唐刘禹锡《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诗:“残兵疑鹤唳,空垒辨乌声。”宋叶适《高宗皇帝挽词》之二:“鹤唳空虚警,云生仗自移。”明李东阳《氐带箭》诗:“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参见“鹤唳风声”。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匹見切,偏去聲。《說文》判木也。从半木。《廣韻》析木也。《玉篇》半也,判也,開坼也。《論語》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註》孔曰:片,猶偏也。聽獄必須兩辭,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獄者,惟子路可。《朱註》片言,半言也。又《增韻》瓣也。又茶亦以片計。《白居易詩》綠芽十片火前春。《蘇軾詩》建茶三十片。又《集韻》《類篇》普半切,音泮。《集韻》本作牉。《莊子·則陽篇》雌雄片合。詳牉字註。

【丹心】。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五一:“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晋书·王璿传》:“﹝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兇逆,清一宇宙。”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七七”五周年感怀》诗:“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