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色陶春和,风味浥秋清

词色陶春和,风味浥秋清

诗句读音
词色陶春和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císètáochūn hé
风味浥秋清平仄:平 仄 平 平
拼音: fēng wèiyìqiū qīng

词色陶春和,风味浥秋清释义

【词】〔古文〕《唐韻》似兹切《集韻》《韻會》《正韻》詳兹切,音祠。《說文》意內而言外也。《釋名》嗣也。令撰善言,相嗣續也。《廣韻》說也。《正韻》言也。《字彙》文也。《公羊傳·昭十一年》春秋之信史也。其詞則丘有罪焉爾。《史記·儒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晉書·郭璞傳》璞詞賦爲中興之冠。《舊唐書·張九齡傳》張說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又《陸贄傳》贄以博學宏詞登科。《韓非子·問田篇》驅於聲詞,眩乎辯說。又《博雅》已也。又《廣韻》請也,吿也。○按《說文》本作意內言外。韻會引作音內言外。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

【色】〔古文〕《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音嗇。《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註》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又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

【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于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說文》陶丘,在濟隂。《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范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又《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又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

【春和】春日和暖。《汉书·文帝纪》:“方春和时,草木羣生之物皆有以自乐。”晋傅玄《众星》诗:“冬寒地为裂,春和草木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元柯丹丘《荆钗记·就禄》:“天寒地冷,未可离乡背井,且待春和款款行。”

【风味】美味。亦指一地特有之食品口味。《晋书·王彬传》:“彬为人朴素方直,乏风味之好,虽居显贵,常布衣蔬食。”南朝梁刘孝标《送橘启》:“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採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冬日田园杂兴之七》诗:“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被各地人们推许为雄踞首席的果子,当然味道不可能是酸的涩的。它们一般都很甜美,但是风味却仍然是各具一格的。”2.风度;风采。《宋书·自序传》:“﹝伯玉﹞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唐韩愈《

【浥】《唐韻》於及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乙入切,音邑。《說文》濕也。又漬潤也。《詩·召南》厭浥行露。又《廣韻》於業切《集韻》乙業切,音裛。義同。又《集韻》乙俠切,音。窊陷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踰波趨浥。《註》趨浥,輸于淵也。又乙甲切,音押。水流下貌。《郭璞·江賦》乍浥乍堆。漢典考證:〔《前漢·司馬相如傳》踰彼趨浥。〕 謹照原文踰彼改踰波。 考證:〔《前漢·司馬相如傳》踰彼趨浥。〕 謹照原文踰彼改踰波。

【秋清】1.秋日气候清爽。南朝齐谢朓《游后园赋》:“追夏德之方暮,望秋清之始飈。”唐王昌龄《赠宇文中丞》诗:“秋清寧风日,楚思浩云水。”2.酒名。《新唐书·百官志三》:“享太庙,则供鬱鬯以实六彝;进御,则供春暴、秋清、酴醾、桑落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