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味,岂必鱠鲂鳢

此中有真味,岂必鱠鲂鳢

诗句读音
此中有真味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拼音: cǐ1|4yǒu|yòuzhēn wèi
岂必鱠鲂鳢平仄:仄 仄 平 仄
拼音: qǐ|kǎibìfánglǐ

此中有真味,岂必鱠鲂鳢释义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真味】1.真实的意旨或意味。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叶圣陶《倪焕之》四:“他们只是没有尝到教育事业的真味罢了,一旦尝到这人世间至高至上的真味,那就硬教他们淡漠也决不肯了。”2.指味道纯正的食品。宋朱熹《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鉢有真味。”3.指食物本来的味道。清曹庭栋《老老恒言·饮食》:“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岂】《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漢典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考證:

【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方切,音房。《說文》赤尾魚。或从作。《詩·周南》魴魚赬尾。《傳》魚勞則尾赤。《疏》魴魚尾本不赤,赤故爲勞也。《陸璣疏》魴魚,廣而薄,肥恬而少力,細鱗,魚之美者。《爾雅·釋魚》魴魾。《註》江東呼魴魚爲鯿。一名魾。梁水魴尤美,故鄕語曰:居就糧,梁水魴。《正字通》魴魚小頭縮項,闊腹穹脊,細鱗,色靑白,腹內肪甚腴。又姓。《姓氏急就篇》漢有魴山。

【鳢】《唐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第切,音禮。《說文》鱯也。《爾雅·釋魚》鱧。《註》鮦也。《詩·小雅》魚麗于罶,魴鱧。《正字通》今烏魚。又與蠡同。《本草》蠡魚。一名鮦魚,生九江。《註》蠡今皆作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