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祠精舍里,所至以柴燔

丛祠精舍里,所至以柴燔

诗句读音
所至以柴燔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suǒzhìyǐ2fán
丛祠精舍里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六止
拼音: cóng cíjīng shèlǐ

丛祠精舍里,所至以柴燔释义

【所】〔古文〕《唐韻》疏舉切《集韻》《韻會》爽阻切,數上聲。《說文》伐木聲也。从斤,戶聲。又處所。《詩·鄭風》獻于公所。又《商頌》及爾斯所。又《漢制》車駕所在曰行在所。《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故所在曰行在所。又《關西方言》致力于一事爲所。所謂絕利一源也。《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又《召誥》王敬作所。又語辭。《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又誓辭。《論語》予所否者。《左傳·僖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又指物之辭。《禮·檀弓》其高可隱也。《註》謂高四尺所。《前漢·疏廣傳》問金餘尙有幾所。《註》幾所,猶幾許也。《

【至】〔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脂利切《正韻》支義切,音摯。《說文》飛鳥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玉篇》來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禮·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註》至,來也。又《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詩·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又極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又《繫辭》易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註》至極之人。又善也。《禮·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柴】《唐韻》士佳切《集韻》《韻會》鉏佳切《正韻》牀皆切。音近豺。《說文》小木散材。《禮·月令》收秩薪柴。《註》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又燔柴曰柴。《書·舜典》至于岱宗柴。《傳》祭天告至也,祭時積柴其上而燔之也。又《說文》徐鍇曰:師行野次,豎散材爲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譌轉入去聲。又別作寨,非是。又塞也。《莊子·天地篇》趣舍聲色,以柴其內。又護也。《淮南子·道應訓》柴箕子之門。又邑名。《前漢·地理志》高柴屬泰山郡,柴桑屬豫章郡。又姓。《姓譜》望出平陽,齊文公子高之後。又《集韻》鋤加切,音查。小木也。又《類

【燔】《唐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音煩。《說文》也。《玉篇》燒也。《廣韻》炙也。《詩·小雅》或燔或炙。《箋》燔,燔肉也。炙,炙肝也。又《大雅》載燔載烈。《傳》傳火曰燔。又與膰通。《左傳·襄二十二年》與執燔焉。《釋文》燔,又作膰。祭肉也。又《定十四年》腥曰脤。熱曰燔。《孟子》燔肉不至。又《集韻》焚,古作燔。註詳八畫。又叶汾沿切。《左思·魏都賦》琴高沈水而不濡,時乗赤鯉而周旋。師門使火以驗術,故將去而焚燔。

【丛祠】建在丛林中的神庙。《史记·陈涉世家》:“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贞索隐引《战国策》高诱注:“丛祠,神祠也。丛,树也。”《旧唐书·僖宗纪》:“顷者妖兴雾市,啸聚丛祠,而岳牧藩侯,备盗不谨。”宁调元《秋兴用草堂韵》之二:“丛祠明灭篝灯火,落日凄凉榆塞笳。”

【精舍】1.学舍;书斋。《后汉书·党锢传·刘淑》:“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东汉时候,私人传经的事业很盛,有些学者设立‘精舍’,先后著籍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往往从几千里外到那里去求学。”2.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三国志·吴志·孙策传》“建安五年”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魏书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