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
诗句 | 读音 |
---|---|
从今无事唯须饮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cóng jīnwúshì2xūyǐn |
文字声名人自知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wén zìshēng míngrénzì zhī |
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释义
【从今】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宋郭应祥《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杜鹏程《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事】〔古文〕叓《唐韻》鉏吏切《集韻》《韻會》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廣韻》使也,立也,由也。《釋名》事,偉也。偉立也。凡所立之功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又《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註》三公也。又《詩·大雅》三事就緒。《註》三農之事也。又奉也。《禮·曲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又營也,治也。《史記·曹參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又《廣韻》《類篇》側吏切。事刃,與倳剚同。別見人部倳字註。又《韻補》叶逝支切,音時。《蔡邕詞》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又叶詩紙切,音始。
【唯】《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惟。《玉篇》唯,獨也。《集韻》專辭。《易·乾卦》其唯聖人乎。《詩·小雅》唯酒食是議。《韻會》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來唯縣。又《集韻》視隹切,音垂。與誰同。何也。又《唐韻》以水切《集韻》《韻會》愈水切,音。《說文》諾也。《禮·曲禮》必慎唯諾。《釋文》唯,于癸反。徐,于比反。沈,以水反。《又》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又《內則》能言,男唯,女兪。《戰國策》范睢曰唯唯。又《詩·齊風》其魚唯唯。《傳》唯唯,出入不制也。《箋》唯唯,行相
【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唐韩愈《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歷岁时,且由众
【声名】。《礼记·祭统》:“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於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唐杜甫《奉赠王中允维》诗:“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两件儿那一件声名大?”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七:“她本想早给小芹找个婆家推出门去,可是因为自己声名不正,差不多都不愿意跟她结亲。”2.声教和名教。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斯实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礼。”明杨慎《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皇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自知】自己;自己明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汉书·贡禹传》:“然非自知奢僭也,犹鲁昭公曰:‘吾何僭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孤於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也并不全不自知其丑,然而他不愿意改正,只希望随时消掉,不留痕迹,剩下的单是美点。”2.自然知晓。《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达巷党人不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