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子陵台,目睫常嵬嵬

从今子陵台,目睫常嵬嵬

诗句读音
目睫常嵬嵬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五灰
拼音: mù jié2wéi
从今子陵台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cóng jīnzǐ líng tái

从今子陵台,目睫常嵬嵬释义

【目睫】1.见“目不见睫”。2.眼睛和睫毛。两者距离极近,因喻近处或近时。宋司马光《四言铭繫述》:“夫察目睫者不能见百步,瞻百步者亦不能见目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虽丘山之鉅、目睫之近,有蔽不自知者。”清昭槤《啸亭续录·转庵和尚》:“今大清恢復闽越,事业已成,吴王之败在於目睫。”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虽小品文之危机临于目睫,亦不思动矣。”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嵬】《集韻》烏回切《韻會》魚回切《正韻》五回切,音巍。《說文》高不平也。从山,諧鬼平聲。《爾雅·釋山》石戴土謂之崔嵬。《註》石山上有土者。《詩·周南》陟彼崔嵬。又高大貌。《班固·西都賦》增盤崔嵬。又《廣韻》《正韻》五罪切《集韻》《韻會》五賄切,音頠。嵬,山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嵳峩嵬。 《集韻》或作峞。通作隗。zdic.net漢典

【从今】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宋郭应祥《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杜鹏程《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子陵台】东汉严子陵隐居钓鱼处。在浙江桐庐县南富春山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严子陵钓台,西是宋末谢翱哭文天祥处。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桐庐县南,有严子陵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也。”唐谭用之《寄王侍御》诗:“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子陵臺。”宋王自中《酹江月·题钓台》词:“扁舟夜泛,向子陵臺下,偃帆收櫓,水阔风摇舟不定。”参见“富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