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信相思切,及至如今倍感伤

从来不信相思切,及至如今倍感伤

诗句读音
从来不信相思切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去十二霽
拼音: cóng láibù|fǒuxìn|shēnxiāng sī1|4
及至如今倍感伤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jí zhìrú jīnbèigǎn shāng

从来不信相思切,及至如今倍感伤释义

【从来】1.亦作“从徠”。来路;由来;来源。《逸周书·大武》:“五虞:一鼓走疑,二备从来,三佐车举旗,四采虞人谋,五后动捻之。”朱右曾注:“备从来,防其断我归路。”唐牛僧孺《玄怪录·张佐》:“佐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至再三,叟忽怒叱曰:‘年少子,乃敢相逼!吾岂盗贼椎埋者耶?何必知从来!’”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香山寺》:“来青轩在佛殿东,所从来久,其匾额则今上宸翰也。”鲁迅《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一到广州,我觉得比我所从来的厦门丰富得多的,是电影,而且大半是‘国片’,有古装的,有时装的。”2.历来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信】〔古文〕《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註》地氣使然也。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詩·豳風》于女信處。又《周頌》有客信信。《註》四宿也。又符契曰信。《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註》棨,有衣戟也。又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史記·韓世家》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

【相思】1.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汉苏武《留别妻》诗:“生当復来归,死当长相思。”南朝宋鲍照《代春日行》:“两相思,两不知。”宋刘过《贺新郎·赠张彦功》词:“客里归韉须早发,怕天寒,风急相思苦。”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三:“相思只有甜味,单思完全是苦的。”2.指相思病。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一天来好事里头藏,其间也没甚诸般丸散,写着箇专治相思的圣惠方。”清李渔《风筝误·鹞误》:“他若来讨,我只説二小姐为他害了相思,约他来会。”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别是发生了恋爱,犯了相思

【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千結切,音竊。《說文》刌也。从刀,七聲。《廣韻》割也,刻也。《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註》治骨器。《禮·內則》聶而切之爲膾。又迫也,急也。《禮·禮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積漸敬愼,不敢偪切也。又愨實也。《後漢·馮衍傳》明君不惡切愨之言。又《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註》師古曰:切,要也。又《史記·扁鵲傳》不待切脈。《註》切,按也。又《韻會》譏切也,剴切也。又《韻會》反切。一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謂一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又《前漢·外戚

【及至】连词。等到;到了。《孟子·滕文公上》:“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各自準备下万言千语,及至相逢,却没一句。”《老残游记》第八回:“及至步回店里,见有一个差人,赶上前来请了一个安。”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有委托而无检查,及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方才加以注意,不是爱护干部的办法。”

【如今】史记·项羽本纪》:“樊噲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唐杜甫《泛江》诗:“故国流清渭,如今花正多。”《红楼梦》第七八回:“我这如今是天上的神仙来请,那里捱得时刻呢?”丁玲《母亲》三:“曼贞便同她解释,说如今的世界不同了,女人也可以找出路的。”

【倍】〔古文〕俖《集韻》補妹切,音背。《說文》反也。《禮·緇衣》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淮南子·人閒訓》單豹倍世離俗,巖居谷飮。又鄙俗也。《論語》斯遠鄙倍矣。又物財人事加等曰倍。《易·說卦》利市三倍。《詩·大雅》如賈三倍。《書·周官》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又《左傳·僖三十年》燭之武曰:焉用亡鄭以倍鄰。《註》益也。又《越絕書》計倪曰: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又《韓愈·韓滂墓誌》滂讀書倍文,功力兼人。《註》倍文,謂背本暗記也。《周禮註》倍文曰諷,韓語本此。又《集韻》《韻會》《正韻》蒲

【感伤】1.有所感触而悲伤。《诗·陈风·泽陂序》:“言灵公君臣淫其国,男女相悦,忧心感伤焉。”晋张载《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感伤道:‘这两个老人家就穷苦到这个地步!’”茅盾《<呼兰河传>序》:“今年四月,第二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2.感染疾病。汉王充《论衡·气寿》:“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3.触犯,损伤。《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大王勋业已盛,四方无事,唯宜修政养民,顺时蒐狩,何必盛夏驱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