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鉴裁主端正,不藉娉婷削肩胛

从来鉴裁主端正,不藉娉婷削肩胛

诗句读音
从来鉴裁主端正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cóng láijiàncáizhǔduān zhèng
不藉娉婷削肩胛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bù|fǒujiè|jípīng tíngxiāo|xuējiān jiǎ

从来鉴裁主端正,不藉娉婷削肩胛释义

【从来】1.亦作“从徠”。来路;由来;来源。《逸周书·大武》:“五虞:一鼓走疑,二备从来,三佐车举旗,四采虞人谋,五后动捻之。”朱右曾注:“备从来,防其断我归路。”唐牛僧孺《玄怪录·张佐》:“佐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至再三,叟忽怒叱曰:‘年少子,乃敢相逼!吾岂盗贼椎埋者耶?何必知从来!’”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香山寺》:“来青轩在佛殿东,所从来久,其匾额则今上宸翰也。”鲁迅《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一到广州,我觉得比我所从来的厦门丰富得多的,是电影,而且大半是‘国片’,有古装的,有时装的。”2.历来

【鉴】《廣韻》同鑑。zdic.net漢典

【裁】《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牆來切,音材。《說文》制衣也。《玉篇》裂也。又《儀禮·士喪禮疏》布單衣,漢時名爲通裁。又節也。《易·繫辭》化而裁之謂之變。《吳語》救其不足,裁其有餘。又鑒別也。《後漢·李膺傳》獨持風裁。又自裁,自殺也。《前漢·霍光傳》卒有物故自裁。又裁度也,與財通。《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又通纔。《前漢·功臣傳》戸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又《廣韻》昨代切,音在。亦製裁也。《穀梁傳序》準裁靡定。《註》讀去聲。又《韻補》叶前西切,音齊。《楚辭·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羣而制之。神龍失水而

【主】〔古文〕丶宔《唐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音麈。君也。《董仲舒·賢良策》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呂氏春秋》朝臣多賢,左右多忠,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又大夫之臣,稱其大夫曰主。《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鱄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又天子女曰公主。周制,天子嫁女,諸侯不自主婚,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又賔之對也。《禮·檀弓》賔爲賔焉,主爲主焉。又《左傳·僖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曰: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註》鄭在秦之東也。又宰也,守也,宗也。

【端正】直;不偏斜。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愴,终年常端正。”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清李渔《巧团圆·解纷》:“远远望见两箇后生飞赶前来,想是要买我做爷的了,不免坐端正了,好等他来拜见。”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陶先生仍旧踧踖的含糊的答应了一声,帽子放在膝上,很端正的坐在屋角的一张圈椅里。”2.整齐匀称。《史记·儒林列传》:“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去亭六七里,有一端正妇人乞寄载。”唐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娉婷】1.姿态美好貌。汉辛延年《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唐柳宗元《韦道安》诗:“货财足非恡,二女皆娉婷。”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一川明月疎星,浣纱人影娉婷。”明梁辰鱼《浣纱记·迎施》:“真娇艳,果娉婷,一段风流画不成。”茅盾《追求》五:“两位都是颀长,肥臀,细腰,但陆女士似乎更多一点娉婷的姿态。”2.美人;佳人。唐乔知之《绿珠篇》:“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则见展翅忙呼万岁声,惊的那娉婷将鑾驾迎。”清李渔《意中缘·借兵》:“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

【削】《唐韻》《正韻》息約切《集韻》思約切,相入聲。《說文》鞞也。从刀,肖聲。一曰析也。《徐曰》今人音笑。刀之匣也。又《玉篇》刻治也。《增韻》刮削也。《詩·大雅》削屢馮馮。《註》牆成而削治重復也。又小侵也。《書·君》無倚法以削。又弱也。《孟子》魯之削也滋甚。又奪除也。《禮·王制》君削以地。又器名。《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爲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註》今之書刀。《疏》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又《集韻》仙妙切《正韻》蘇弔切,音笑。刀室也。《前漢·貨殖傳》質氏以酒削而鼎食。

【肩胛】亦作“肩甲”。1.肩膀。《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膺背肩甲间痛。”《灵枢经·经筋》:“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於耳后完骨。”《元典章·礼部三·丧礼》:“内於若有亲眷孩儿每做和尚合带的孝呵,交肩甲上掛白财帛者。”《何典》第八回:“正想走路,只听得呀的一声响,两扇真寳门大开,跑出一个腰细肩胛阔的精胖后生来。”茅盾《烟云》:“他轻轻地摇着夫人的肩胛。”按,《说文·骨部》“髆,肩甲也”清段玉裁注:“单呼曰肩,絫呼曰肩甲。甲之言盖也,肩盖乎众体也。今俗云肩甲者,古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