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

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

诗句读音
聪明初四达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cōng míngchūsì dá
俊乂尽旁求平仄:仄 仄 平 平
拼音: jùn yìjìn|jǐnpáng qiú

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释义

【聪明】灵敏。《易·鼎》:“巽而耳目聪明。”《墨子·节用中》:“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后汉书·班超传》:“衰老被病,头髮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宋欧阳修《常州张卿养素堂》诗:“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明刘基《郁离子·瞽聩》:“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恒思所以聪明之。”清戴名世《戴母唐孺人寿序》:“孺人今行年七十,聪明强健,无异曩昔。”2.谓明察事理。《荀子·王霸》:“聪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张守节

【初】〔古文〕《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又《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四达】四方的道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2.通达四方。《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成玄英疏:“流,通也。夫爱养精神者,故能通达四方。”《孔子家语·入官》:“六马之乖离,必於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徒见荆州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巴蜀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陈毅《过贵阳》诗:“公社处处见富裕,交通四达局面新。”3.谓风行天下。《礼记·乐礼》:“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孔颖达疏:“周之道

【俊乂】艾”。才德出众的人。《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传:“谓天子如此,则俊德治能之士竝在官。”孔颖达疏:“乂,训为‘治’,故云‘治能’。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汉书·王褒传》:“故世平主圣,俊艾将自至,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宋苏轼《赐户部侍郎赵瞻陈乞便郡不允诏》:“朕褒显耆旧,取其宿望;养育俊乂,待其成材。庶前后相继,朝不乏人。”清顾炎武《生员论上》:“夫立功名与保身家,二涂也;收俊乂与恤平人,二术也:竝行而不相悖也。”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汉孔融《荐祢衡表》:“旁求四方,以招贤俊。”唐聂夷中《燕台》诗之一:“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清王夫之《南岳赋》:“忠诚旁求而鹊起,黄门经始而鸟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