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一向空担板,大道元来亦未闻

从前一向空担板,大道元来亦未闻

诗句读音
大道元来亦未闻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dà dàoyuán láiyìwèiwén
从前一向空担板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cóng qiányī xiàngkōng|kòng|kǒngdān|dàn|dǎnbǎn

从前一向空担板,大道元来亦未闻释义

【大道】的道路。《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汉班昭《东征赋》:“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郭小川《乡村大道》诗:“乡村大道呵,我爱你的长远和宽阔。”2.指正常的传播途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小道快于大道,文件证实谣传。”3.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书·司马迁传赞》:“又其是非颇繆於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唐柳宗元《箕子碑》:“当紂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

【元来】来。唐张鷟《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唐孙棨《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西子为粧样,西子元来未得如。”2.来源,出处。清方苞《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唐方干《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元耶律楚材《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清洪昇《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弱水三千,溟渤风烟,在那麟凤洲偏,蓬

【亦】〔古文〕《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从前】1.归属于前。《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唐孔颖达疏:“及其史官定策,虽有一统,不可半年从前,半年从后。”2.以前。唐刘得仁《逢吕上山人》诗:“从前枉多病,此后鲜疏名。”元任昱《水仙子·幽居》曲:“想从前错怨天公。”清顾炎武《日知录·士大夫晚年之学》:“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閒,正宜进德脩业,以补从前之闕。”巴金《寒夜》五:“从前我们都不是这样过日子的。这两年大家都变了。”

【一向】1.谓朝着一个目标或一个方向。《孙子·九地》:“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晋钟会《檄蜀文》:“蓄力待时,併兵一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红兰花梔子》:“贮出淳汁,著大盆中,以杖一向搅,勿左右迴转,三百餘匝。”2.一直。《朱子语类》卷一二○:“今人读书,多是从头一向看到尾。”3.犹一味,一意。唐白居易《昭君怨》诗:“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宋范仲淹《与中舍二子三监簿四太祝》:“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见了,五魂消无主……一向痴迷,不道其间是谁住处。”4.

【空】《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崆。空虛也。《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又大也。《詩·小雅》在彼空谷。《傳》大也。又盡也。《爾雅·釋詁》空,盡也。《詩·小雅》杼柚其空。又太空,天也。又地名。《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註》空澤,宋地。《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又《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

【担】《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音亶。與笡同。《玉篇》拂也。《博雅》擊也。又《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担撟。《朱子註》担撟,軒舉也。(擔)《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戰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又左擔,地名。《任豫益州記》隂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爲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又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蜀志·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卒擔土於成都

【板】《唐韻》布綰切《集韻》《韻會》補綰切,同版。《說文》判也。又籍也。《莊子·徐無鬼篇》金板六弢。或作鈑。又《玉篇》片木也。《急就篇》木瓦也。《詩·秦風》在其板屋。《正義》西戎之俗,民以板爲屋。又詔板。《後漢·竇武傳》曹節召尚書官屬,使作詔板。又《松窗小牘》鐵券謂之金板。又板官、假板,官品之者。《隋書·官志》有板咨議叅軍,板長史等名。《宋書·百官志》除拜,則爲叅軍事。府板,則爲行叅軍。又手板,笏也。《文獻通考》晉宋以來,謂之手板。又《宋國史補》爲尹者,例置板記事。又《詩·小雅·鴻雁篇》毛傳:一丈爲板,五板爲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