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蕤黄屋两逦迤,玉镫金鞍相炫耀
诗句 | 读音 |
---|---|
玉镫金鞍相炫耀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ù dèngjīnānxiāng|xiàngxuàn yào |
翠蕤黄屋两逦迤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cuì ruíhuáng wūliǎnglǐ yǐ |
翠蕤黄屋两逦迤,玉镫金鞍相炫耀释义
【玉镫】马镫之美称。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青丝悬玉鐙,朱汗染香衣。”元杨维桢《走马》诗:“半兜玉鐙裹湘裙,不许春泥污罗韈。”2.借指马。唐张祜《少年乐》诗:“醉把金船掷,閒敲玉鐙游。”汉
【金】〔古文〕《唐韻》居音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今。《易·繫辭註》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爲金。《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攺更。《疏》可銷鑄以爲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又金有五色。《說文》五色金,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前漢
【鞍】《韻會》同鞌。《前漢·李廣傳》令皆下馬解鞍。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炫耀】“炫曜”。亦作“炫耀”。1.闪耀;光彩夺目。《楚辞·远游》:“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燿。”《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众色炫燿,照烂龙鳞。”颜师古注:“言采色相耀,若龙鳞之间杂也。”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京宫殿》:“殿上椽柱一色皆金也,炫燿夺目。”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面前》:“一种红色的革命的火花,在他的思想里炫耀着。”2.照耀。《文选·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炫燿虹蜺。”李善注:“言山高,如虹蜺炫燿其上。”3.华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自念监生卑贱,非车服炫耀,不足慑曹属
【翠蕤】缀有翠羽的饰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错翡翠之威蕤”裴駰集解引徐广曰:“或作‘错纷翠蕤’。”南朝梁江淹《丽色赋》:“翠蕤羽釵,緑秀金枝。”唐独孤及《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诗:“旧友满皇州,高冠飞翠蕤。”2.饰以翠羽的旗帜。唐杜甫《魏将军歌》:“欃枪荧惑不敢动,翠蕤云旓相荡摩。”仇兆鳌注引吕东莱曰:“翠蕤云旓,皆旗也。”按,唐人仪仗中有旗名萎蕤,以翠羽饰其上,军中亦用之,省称“翠蕤”。金元好问《泛舟大明湖》诗:“我时驂鸞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汉
【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紱,车黄屋。”裴駰集解引蔡邕曰:“黄屋者,盖以黄为里。”2.借指帝王之车。唐许浑《登尉佗楼》诗:“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明唐顺之《荥阳行》:“城西夜半赤帝走,独载黄屋开东门。”3.帝王所居宫室。《太平御览》卷四三一引汉应劭《风俗通》:“殷汤寐寝黄屋,驾而乘露舆。”《魏书·李彪传》:“故夏禹卑宫室而恶衣服,殷汤寝黄屋而乘輅舆,此示俭於后王。”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岂望身居黄屋,手御青纶。”宋王观国《学林·路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逦迤】亦作“邐迆”。1.曲折连绵貌。《后汉书·舆服志下》:“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邐迆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夫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邐迆也。”刘良注:“邐迆,小而相连貌。”一本作“邐迤”。唐韦应物《澧上西斋寄诸友》诗:“清川下邐迤,茅栋上岧嶤。”唐元稹《黄明府诗》:“邐迤七盘路,坡陀数丈城。”清厉鹗《八月十五日同丁敬身游龙华寺》诗:“邐迆峯覆釜,参错树排薺。”韩北屏《伊犁河畔》:“赛里木湖的南岸,一大片宽广的草原,从湖边逦迤直到天山脚下。”2.曲折行进貌。《旧唐书·李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