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典册多贴改,小字本通商量

大典册多贴改,小字本通商量

诗句读音
大典册多贴改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十五海
拼音: dà diǎncèduōtiēgǎi
小字本通商量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xiǎo zì běntōngshāng liáng

大典册多贴改,小字本通商量释义

【大典】籍。《后汉书·郑玄传论》:“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四》:“《洪范》一书,诚为大典,然亦归周之后,因武王之问而陈之耳。”2.国家重要的典章、法令。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至於军国远图,刑政大典,既道在廊庙,则理擅民宗。”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戊午科场之案》:“肃顺等力言取士大典关係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3.盛大隆重的典礼。《南齐书·王俭传》:“时大典将行,俭为佐命,礼仪詔策,皆出於俭。”清沉初《清西笔记》卷二:“凡遇大典,恭进诗册,各衙门分函汇进。”徐迟《凤翔》:“九月

【多】〔古文〕《廣韻》《正韻》得何切《集韻》《韻會》當何切,朵平聲。《爾雅·釋詁》衆也。《詩·小雅》謀夫孔多。《增韻》不少也。《易·謙卦象傳》君子以裒多益寡。《禮·表記》取數多者,仁也。又勝也。《禮·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註》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史記·高帝紀》臣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又刻求也。《左傳·僖七年》後之人將求多于汝,汝必不免。又稱美也。《前漢·袁盎傳》諸公聞之皆多盎。《後漢·馮異傳》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帝以此多之。又戰功曰多,見《周禮·夏官·司勲》。又荒俗呼

【贴】《廣韻》《正韻》他協切《集韻》《韻會》托協切,音帖。《說文》以物爲質也。又《增韻》裨也,依附也,黏置也。又《篇海》貼,謂舒爽也。音條。

【小字本】的书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宋司库州军郡府县书院刻书》:“当时所谓小字本,今传者有《脉经》一种。”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商量】1.商决;计议;讨论。《易·兑》“商兑未寧”三国魏王弼注:“商,商量裁制之谓也。”《魏书·食货志》:“臣等商量,请依先朝之詔,禁之为便。”唐韩愈《顺宗实录三》:“叔文日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职事,即无因而至矣!”宋苏辙《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臣详定之日,与众官商量。”巴金《秋》一:“他们有很多事情要跟你商量。”2.意见;办法。《北史·隋房陵王勇传》:“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如我商量,恒於交番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好事邪?”《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如今有个商量……程师老爷替想想行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