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汤汤水所积,太山岩岩云所出
诗句 | 读音 |
---|---|
大海汤汤水所积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dà hǎishāng shāngshuǐsuǒjī |
太山岩岩云所出 |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tài shānyán yányúnsuǒ chū |
大海汤汤水所积,太山岩岩云所出释义
【大海】广阔的海洋。2.指大的容器。《红楼梦》第二六回:“薛蟠执壶,寳玉把盏,斟了两大海。”《红楼梦》第二八回:“这么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发一个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典
【汤汤】动荡。汤,通“荡”。明宋濂《凝道记·终胥符》:“今四海汤汤,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辙迹将安之乎?”1.水流盛大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孔传:“汤汤,流貌。”《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毛传:“汤汤,水盛貌。”《后汉书·班彪传》:“迺流辟雍,辟雍汤汤。”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画水,汤汤若动,使观者有浩然之气。”吴伯箫《北极星·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2.广大貌;浩茫貌。南朝梁沉约《梁鼓吹曲·木纪谢》:“仁荡荡,义汤汤。”南朝梁江淹《
【水】《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
【所】〔古文〕《唐韻》疏舉切《集韻》《韻會》爽阻切,數上聲。《說文》伐木聲也。从斤,戶聲。又處所。《詩·鄭風》獻于公所。又《商頌》及爾斯所。又《漢制》車駕所在曰行在所。《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故所在曰行在所。又《關西方言》致力于一事爲所。所謂絕利一源也。《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又《召誥》王敬作所。又語辭。《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又誓辭。《論語》予所否者。《左傳·僖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又指物之辭。《禮·檀弓》其高可隱也。《註》謂高四尺所。《前漢·疏廣傳》問金餘尙有幾所。《註》幾所,猶幾許也。《
【积】《五音篇海》音枳。(積)《廣韻》子昔切《集韻》《韻會》《正韻》資息切,音跡。《說文》聚也。《增韻》累也。堆也。《易·大有》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又《升卦》積小以高大。《詩·周頌》積之栗栗。《禮·月令》仲秋命有司,趣民多積聚。《前漢·食貨志》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又《儀禮·士冠禮》皮弁服素積。《鄭註》積猶辟也,以素爲裳,辟蹙其要中。又《集韻》則歷切,音績。亦聚也。又《廣韻》《集韻》《韻會》子智切《正韻》資四切,音恣。聚也,儲蓄也。《詩·大雅》乃積乃倉。《周禮·天官·小宰》掌其牢禮委積。《註》委積,謂牢米薪芻
【太山】1.即泰山。山名。《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2.即泰山。曲名。《文选·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李善注:“曹植有《太山梁甫吟》。左思《齐都赋》注曰:‘《东武》、《太山》,皆齐之土风謡歌謳吟之曲名也。’”3.即泰山。称岳父。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谢得你太山做主,我是他嫡亲骨血。”
【岩岩】亦作“岩岩”。亦作“嵓嵓”。亦作“嵒嵒”。1.高大;高耸。《诗·鲁颂·閟宫》:“泰山巖巖,鲁邦所詹。”孔颖达疏:“言泰山之高巖巖然,鲁之邦境所至也。”《文选·张衡<思玄赋>》:“冠嵒嵒其映盖兮,珮綝纚以煇煌。”李周翰注:“嵒嵒,高貌。”晋潘岳《怀旧赋》:“巖巖双表,列列行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唐张说《赠华州刺史杨君碑》:“碑闕嵓嵓,蔽满华山之下。”明唐寅《姑苏八咏》之一:“天平之山何其高,巖巖突兀凌青霄。”2.威严。汉蔡邕《司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所出】1.从何而出。《文选·宋玉<高唐赋>》:“卒愕异物,不知所出。”李善注:“言卒然復有惊愕之异物,从旁而出,不知所从来。”2.谓出主意。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大臣忧惧,不知所出。”3.指出产的物品。晋皇甫谧《<三都赋>序》:“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图而校。”亦指生育的子女。《红楼梦》第九五回:“但元妃并无所出,惟諡曰贤淑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