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
诗句 | 读音 |
---|---|
代北偏师衔使节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dàiběi|bèipiān shīxiánshǐ jié |
关中裨将建行台 | 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guān zhōngpí jiàngjiànxíng tái |
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释义
【代】《唐韻》徒耐切《集韻》《韻會》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岱。更也,替也。《書·臯陶謨》天工人其代之。《莊子·逍遙遊》許由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又世也。《家語》古之王者,易代攺號,取法五行。又不還曰代。又國名。趙之先有代國。《前漢·地理志》代郡亳丘有五原關。《應劭曰》古代國。又州名。漢代郡屬幽州,魏攺爲州。又姓。周代舉,明代賢。又《方書》脈有代。《史記·倉公傳》齊侍御史成病頭痛。脈法曰:代則絡脈有過,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王叔和曰:來數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代。又叶徒帝切,音地。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偏师】力军以外的部分军队。《左传·宣公十二年》:“韩献子谓桓子曰:‘彘子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宋陆游《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吊伐之兵,本不在众,偏师出境,百城自下。”《明史·太祖纪》:“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词:“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2.低级军官名。清末濮振声在浙江建德一带组织反清独立军,其基层编制以五人为伍,有伍长,五伍为偏,有偏师。参阅陶成章《浙案纪略·濮振声传》。
【使节】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郑玄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宋徐铉《南都遇前嘉鱼刘令言游闽岭作此与之》诗:“我持使节经韶石,君作閒游过武夷。”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欲如伍被计。”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宋王安石
【关中】古地域名。所指范围不一。或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有时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有时兼有陕北、陇西);或指居于众关之中的地域。今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史记·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裴駰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唐韩愈《归彭城》诗:“前年关中旱,閭井多死飢。”清刘大櫆《焚书辨》:“高祖与项籍相守滎阳,而萧何转漕关中,输给军粮不匱。”
【裨将】尉缭子·兵教上》:“自什以上,至於裨将,有不若法者,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汉书·项籍传》:“梁为会稽将,籍为裨将。”颜师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明史·杨璟传》:“永州久不下,令裨将分营诸门,筑垒困之。”沈从文《从文自传·我的家庭》:“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作他身边一员裨将。”
【建】《唐韻》《集韻》《韻會》居萬切,犍去聲。《說文》立朝律也。《書·洪範》建用皇極。又《玉篇》豎立也。《韻會》置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又《廣韻》木名。在弱水,直上百仞,無枝。又星名。《禮·月令》仲春之月,旦建星中。《註》建星在斗上。《史記·天官書》建星者,旗也。《註》建六星在斗北,臨黃道,天之都關也。又州名。《韻會》本吳建安郡,唐立建州。又姓。《廣韻》楚王子建之後。《前漢·元后傳》有建公。又《集韻》《韻會》紀偃切,犍上聲。《集韻》覆也。《史記·高帝紀》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註》居高屋而翻瓴
【行台】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宋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揽轡都城风露秋,行臺无妾护衣篝。”《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臺,做了钦差行辕。”3.客寓,旅馆。苏曼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