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不乏英俊,号为多缙绅
代不乏英俊,号为多缙绅释义
【代】《唐韻》徒耐切《集韻》《韻會》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岱。更也,替也。《書·臯陶謨》天工人其代之。《莊子·逍遙遊》許由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又世也。《家語》古之王者,易代攺號,取法五行。又不還曰代。又國名。趙之先有代國。《前漢·地理志》代郡亳丘有五原關。《應劭曰》古代國。又州名。漢代郡屬幽州,魏攺爲州。又姓。周代舉,明代賢。又《方書》脈有代。《史記·倉公傳》齊侍御史成病頭痛。脈法曰:代則絡脈有過,其代絕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王叔和曰:來數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代。又叶徒帝切,音地。
【不乏】少。《后汉书·吴祐传》:“吴氏世不乏季子矣。”晋陆机《演连珠》之二十:“是以轮匠肆目,不乏奚仲之妙;瞽叟清耳,而无伶伦之察。”郑观应《盛世危言》附录《新闻报论粤省有三大害》:“如第一害之汉奸,则上海亦不乏其人。”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汉
【英俊】1.才智卓越;俊逸超群。唐杜甫《陈拾遗故宅》诗:“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唐杜甫《最能行》:“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太平天囯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序:“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2.才智出众的人。汉贾谊《新书·道术》:“英俊在位则主尊,羽翼胜任则民显。”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使南海》诗:“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来日聚文武於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所以此次又应青年之请,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
【号】《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號。詳虍部號字註。(號)《唐韻》《正韻》胡刀切《集韻》乎刀切,音豪。大呼也。《詩·大雅》式號式呼。《小雅》載號載呶。《傳》號呶,號呼讙呶也。又哭也。《易·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周語》夫婦哀其夜號也。而取之以逃于褒。又雞鳴也。《晉書·律歷志》雞始三號。又《廣韻》胡到切,音号。名號也。《公羊疏》春秋貴賤不嫌同號。《註》通同號稱也。《白虎通》春秋傳曰:王者受命于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爲號也。《周禮·春官·大祝》掌辨六號。《註》號謂尊其名,更爲美稱。又《夏官·大司馬》家以號名。《
【多】〔古文〕《廣韻》《正韻》得何切《集韻》《韻會》當何切,朵平聲。《爾雅·釋詁》衆也。《詩·小雅》謀夫孔多。《增韻》不少也。《易·謙卦象傳》君子以裒多益寡。《禮·表記》取數多者,仁也。又勝也。《禮·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註》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史記·高帝紀》臣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又刻求也。《左傳·僖七年》後之人將求多于汝,汝必不免。又稱美也。《前漢·袁盎傳》諸公聞之皆多盎。《後漢·馮異傳》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帝以此多之。又戰功曰多,見《周禮·夏官·司勲》。又荒俗呼
【缙绅】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縉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硃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係縉绅,则用圈焉。”丁玲《母亲》:“几个还没有下乡去的老缙绅,维持城里的秩序。”2.见“縉绅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