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磨自云传佛心,绪言迷世到于今
诗句 | 读音 |
---|---|
达磨自云传佛心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dámó|mòzìyúnchuán|zhuàn2|2|4|2xīn |
绪言迷世到于今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xù yánmíshìdàoyú jīn |
达磨自云传佛心,绪言迷世到于今释义
【达】《廣韻》《集韻》他計切,音替。《字林》足滑也。《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註》达,滑也。又《集韻》他達切,音闥。與同。《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又陁葛切,音達。與達同。通也。一曰迭也。 俗作迖、迏,非。漢典考證:〔《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 謹照原文瘱改瘱。 考證:〔《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 謹照原文瘱改瘱。
【磨】《廣韻》莫婆切《集韻》《韻會》《正韻》眉波切,音摩。《說文》本作。《爾雅·釋器》石謂之磨。《詩·衞風》如琢如磨。又去聲。《唐韻》模臥切《集韻》莫臥切,音塺。《說文》石磑也。《正字通》俗謂磑曰磨,以磑合兩石,中琢縱橫齒,能旋轉碎物成屑也。《天文志》如蟻旋磨。又《韻會》通作摩。《左傳·昭十二年》摩厲以須。《前漢·董仲舒傳》摩民以誼。《梅福傳》厲世摩鈍。又地名。《水經注》沮水又東南逕驢城西,磨城東。傳云:子胥造驢磨二城,以攻麥邑。
【自】〔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又《玉篇》率也。又《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又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传】《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釋文》傳,直專反。又丁戀反。又《正韻》授也,續也,布也。《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又《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又《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註》移也。又《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傳舍。《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又《說文》遽也
【佛】〔古文〕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勿切,音咈。《說文》見不諟也。又仿佛亦作彷彿,髣髴。《揚雄·甘泉賦》仿佛其若夢。《班固·幽通賦》夢登山而迥眺,覿幽人之髣髴。《漢書》作仿佛。又捩也。《禮·曲禮》獻鳥者,佛其首,畜鳥則勿佛。《註》恐鳥喙害人,爲小竹籠,以捩轉其首也。又逆也,戾也。《禮·學記》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揚子·法言》荒乎淫,佛乎正。與拂同。又輝粲貌。《黃香·九宮賦》銀佛律以順游。又三佛齊,佛郞機,柔佛,皆外國名。又佛桑,花名。又姓。明佛正。又佛佗。佛者,覺也。以覺悟羣生也。又《集韻》《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
【绪言】1.已发而未尽的言论。《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陆德明释文:“绪言,犹先言也。”成玄英疏:“绪言,餘论也。”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绪言者餘言也。先生之言未毕而去是有不尽之言,故曰绪言。”《文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绪言餘论,藴而莫传。”张铣注:“绪,遗也。”宋司马光《谢检讨启》:“访逸事於名山,求绪言於故老。”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杞子叔姬》:“凡经学非一人所能尽,故必旁徵众説,亦必古人所传,谓有三代绪言在也。”2.今指著作篇首概述全书主旨或介绍写作意图等的文字。瞿秋白《饿乡纪程》七
【迷】《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音麛。《說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世】〔古文〕卋《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音勢。代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又《論語》必世而後仁。《註》三十年爲一世。《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又《維摩經》大千世界。《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又姓。《風俗通》秦大夫世鈞。又與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註》世與生同。又《韻補》叶私列切,音薛。《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
【到】《唐韻》《正韻》都導切《集韻》《韻會》刀號切,音倒。《爾雅·釋詁》到,至也。《疏》到者,自遠而至也。《詩·大雅》靡國不到。又姓。《韻會》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
【于今】1.至今。《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大魏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唐裴谐《观修处士画桃花图歌》:“一从天宝王维死,于今始遇修夫子。”2.如今,现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于今创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摇动天下。”唐元稹《谕宝》诗:“于今尽凡耳,不为君陈説。”曹禺《北京人》第三幕:“象往日那般欢乐和气概于今在曾家这间屋子里已找不出半点痕迹。”1.至今。《左传·襄公十八年》:“不穀即位,於今五年。”汉王充《论衡·死伪》:“寡君寝疾,於今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