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禁杳,鳌峰对耸,三山上通寥廓
诗句 | 读音 |
---|---|
三山上通寥廓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sān shānshàng tōngliáo kuò |
鳌峰对耸 | 平仄:平 平 仄 仄 拼音: áo1duìsǒng |
丹禁杳 | 平仄:平 平 仄 韵脚:上二十九篠 拼音: dān jìnyǎo |
丹禁杳,鳌峰对耸,三山上通寥廓释义
【三山】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徐巿,横纵六里听张仪。”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元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城里别匆匆,一去三山隔万重。”3.冠名。唐李群玉《寄友人
【上通】1.谓下情上达于君。《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尹知章注:“求不上通,则与君隔絶,故曰塞也。”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下情如此,谁为上通?臣即知其详,岂敢自默。”2.指出仕。《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郑玄注:“幽居,谓独处时也。上通,谓仕道达於君也。”孔颖达疏:“上通,谓身得通达於君,有道德被用也。”
【寥廓】深远。《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洪兴祖补注引颜师古曰:“寥廓,广远也。”唐韦应物《仙人祠》诗:“苍岑古仙子,清庙閟华容。千载去寥廓,白云遗旧踪。”宋周邦彦《一寸金·江路》词:“疏林外,一点炊烟,渡口参差正寥廓。”陈云龙集注:“寥廓,幽远也。”2.辽阔的天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观者未覩指,听者未闻音,犹焦朋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藪泽,悲夫!”颜师古注:“寥廓,天上宽广之处。”宋杨万里《筠庵》诗:“故老谈李仙,昔日上寥廓。随身无长物,止跨一隻鹤。”清方文《乱后过姑苏驿》诗:“
【鳌】《廣韻》五勞切《集韻》《韻會》牛刀切,音敖。《玉篇》魚名。《正字通》俗鼇字。詳黽部鼇字註。
【峰】《集韻》同峯。
【对】《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音碓。《說文》應無方也。本作。《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于天下。《註》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說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又《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註》離席對也。又次對,轉對。《王球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又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註》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又對簿。《史記·李
【耸】《正韻》息勇切,聳本字。(聳)《廣韻》息拱切《集韻》筍勇切《韻會》荀勇切《正韻》息勇切,音竦。《揚子·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閒謂之聳。《註》言無所聞,常聳耳也。又高也。《韓愈·會合聯句》劒心知未死,詩思猶孤聳。又《揚子·方言》聳,欲也。荆吳之閒曰聳。自關而西,秦晉之閒相勸曰聳。又《揚子·方言》聳,悚也。《註》謂警聳也。《左傳·成十四年》大夫聞之,無不聳懼。《楚語》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註》聳,敬也。又《集韻》雙講切,音。義同。
【丹禁】住的紫禁城。《隋书·百官志上》:“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衞左右。”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王琦注引《潜确居类书》:“天子所居曰禁,以丹涂壁,故曰丹禁。亦曰紫禁。”宋欧阳修《夜宿中书东阁》诗:“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宋黄庭坚《下水船》词:“总领神仙侣,齐到青云歧路。丹禁风微,咫尺諦闻天语。”
【杳】《唐韻》烏皎切《集韻》《韻會》《正韻》伊鳥切,音窅。《說文》冥也。《張衡·思賦》日杳杳而西匿。《淮南子·天文訓》日晡則反景上照於桑楡,故杳字日在木下。又《玉篇》深廣貌。《管子·內業篇》杳乎如入於淵。又叶委羽切,迂上聲。《王逸·九思》意逍遙兮欲歸,衆穢盛兮杳杳。思哽饐兮詰詘,涕流瀾兮如雨。漢典考證:〔《集韻》《韻會》《正韻》伊烏切,音窅。〕 謹照原文烏改鳥。 考證:〔《集韻》《韻會》《正韻》伊烏切,音窅。〕 謹照原文烏改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