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空有寸心,荆州江汉,未能百里,弱水沙黎

但空有寸心,荆州江汉,未能百里,弱水沙黎

诗句读音
弱水沙黎平仄: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二齊
拼音: ruò shuǐshā|shàlí
未能百里平仄:仄 平 仄 仄
拼音: wèinéng|nàibǎi lǐ
荆州江汉平仄:平 平 平 仄
拼音: jīng zhōujiāng hàn
但空有寸心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拼音: dànkōng|kòng|kǒngyǒu|yòucùn xīn

但空有寸心,荆州江汉,未能百里,弱水沙黎释义

【弱水】1.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故古时所称弱水者甚多。(1)《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又:“导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2)《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3)《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后汉书

【沙】《唐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音紗。《說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水經注》逢澤陂東北流爲新溝,又東北注梁爲沙水。又《山海經》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又潁水之別名。《爾雅·釋水》潁爲沙。《註》謂大水溢出別爲小水之名。又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義》沙,水旁之地。《詩·大雅》鳧鷖在沙。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爲名,卽三秦記鳴沙山也。《廣輿記》沙州鳴沙山,峰勢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淸朗則沙鳴,聞數里外。又流沙,西境極遠之地。《書·禹貢》西被于

【黎】《唐韻》《集韻》郞奚切《正韻》鄰溪切,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又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又《山海經》有牛黎之國。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又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又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又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又《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又《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又與邌同。黎明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能】《廣韻》《集韻》《正韻》奴登切,音儜。《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徐曰》堅中,骨節實也。又《廣韻》善也。《增韻》勝任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又《正字通》順習也。《詩·大雅》柔遠能邇。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音。三足龞。《爾雅·釋魚》龞三足,能。《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又與台通。三能,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註》作三台。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又與耐通。《前

【百里】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宋苏轼《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永公‘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百里之命”。3.亦谓地小。

【荆州】1.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东晋定治江陵(现属湖北),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明清置府,后废。《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2.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韩荆州。见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明章懋《与张都运吉》书:“愿识荆州,为日久矣!”参见“识荆”。

【江汉】1.长江和汉水。《书·禹贡》:“江汉朝宗於海。”《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朱熹集传:“江汉,二水名。”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江汉之间,不惊鸡犬;樊襄之下,更多冠盖。”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江汉不胜愁。”2.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荆楚之地,在今湖北省境内。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江汉之君,悲其坠屨,少原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绍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江汉,若绍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

【但】《唐韻》徒旱切《韻會》蕩旱切《正韻》徒亶切,音誕。徒也,凡也。又空也。《前漢·食貨志》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賖之。又語辭。猶言特也,也。通作亶。詳前亶字註。又與誕通。《淮南子·說山訓》媒但者,非學謾也,但成而生不信。《註》但,詐也。又但馬,一名誕馬,散馬也。《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平乗誕馬,不過二。《程氏·演繁露》誕馬猶徒馬。今外官儀從有散馬前行,名坐馬。亦曰引馬,卽但馬也。《遼史》作馬。又《集韻》《韻會》徒案切《正韻》杜晏切,音憚。義同。又姓。漢西域都尉但欽,濟隂太守但巴,宋有進士但

【空】《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崆。空虛也。《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又大也。《詩·小雅》在彼空谷。《傳》大也。又盡也。《爾雅·釋詁》空,盡也。《詩·小雅》杼柚其空。又太空,天也。又地名。《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註》空澤,宋地。《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又《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唐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郭沫若《瓶》诗之三八:“我纵横是已经焦死,你冰也冰不到我的寸心。”2.心事,心愿。唐钱起《逢侠者》诗:“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宋司马光《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功大力薄,任重道悠;徒怀寸心,行将白首。”严复《戊戌八月感事》诗:“临河鸣犊嘆,莫遣寸心灰。”3.微小的心意。《水浒传》第八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