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
诗句 | 读音 |
---|---|
丹雘传真未得真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dān wòchuán zhēn1wèidé|děi|de |
那知筋骨与精神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nà|nǎ|nèi|nāzhī|zhìjīn gǔyǔ|yù|yújīng shén |
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释义
【丹雘】1.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孔颖达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宋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恭请圣语》:“﹝上﹞从至翠寒堂,栋宇显敞,不加丹雘。”明杨慎《艺林伐山·印色》:“今之紫粉,古谓之芝泥;今之锦砂,古谓之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祠宇﹞规模宏壮,丹雘彰施,备极绚烂。”2.涂饰色彩。唐罗隐《谗书·木偶人》:“其后徐之境以雕木为戏,丹雘之,衣服之。”元方回《估客乐》诗:“养犬喂肉睡氊毯,马厩驴槽亦丹雘。”清龚自珍《与人
【传真】1.画家摹写人物形貌。唐杜荀鹤《八骏图》诗:“丹雘传真未得真,那知筋骨与精神。”明徐渭《画鹰》诗:“闽南縞练光浮腻,传真谁写苍厓鷙?”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予谓既工此道,当如画士之传真,阁女之刺綉。”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第十一:“奕奕如生的着色画像,都是将传真的草稿,慎重托交走广的珠宝客,带到广东去画的。”2.传授仙道。明屠隆《綵毫记·团圆受诏》:“闻命沾恩,蹔去依光日月,传真授诀,终当栖志烟霞。”3.见“传真电报”。
【真】同眞。俗字。
【未】《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筋骨】1.韧带及骨骼。亦引申指身体。《周礼·地官·廛人》:“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史记·赵世家》:“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老者因得了花中之趣,自少至老,五十餘年,略无倦意。筋骨愈觉强健。”2.犹关键。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
【与】《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又《博雅》如也。《前
【精神】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汉王符《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元揭傒斯《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清刘大櫆《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