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诗句读音
经藏大师封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三鍾
拼音: jīng cángdà shīfēng
道场居士置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七志
拼音: dào chǎngjū shìzhì

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释义

【经藏】梵文的意译。佛教经典的一大类。与律藏、论藏合称三藏。《华严经·净行品》:“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南朝梁沉约《佛记序》:“博寻经藏,搜採註説;条别流分,各以类附。”清洪昇《长生殿·私祭》:“嘆夜来风雨催衣葬,洗心仔细翻经藏。”2.寺院存放佛经处。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凡有欲分亡苾芻物,律具广文……所有经典章疏皆不应分,当纳经藏。”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禅院碑》:“被甲律仪,下帷经藏。”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到经藏北,法堂西,厨房南面,鐘楼东里。”典

【大师】、专家的尊称。《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百喻经·治秃喻》:“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二百餘年来,讲堂茂草、弦诵闃如。词章俭陋之夫,挟科举速化之术,儼然坐皋比、称大师矣。”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新起的学者还不曾有什么大成绩表现出来。”2.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瑜伽师地论》卷八二:“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后遂为僧人的尊称。《晋书

【道场】“道塲”。1.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太平广记》卷四三○引唐裴铏《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2.成道修道之所。南朝梁沉约《<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塲,受一言而升彼岸。”唐卢简求《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佛印禪师者,杭之蜡烛菴、圣水寺,皆其道场也。”赵朴初《印度纪游·访波罗奈城》诗之四:“千古恒河是道场。”3.寺观。

【居士】1.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於人也。’”《魏书·儒林传·卢景裕》:“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夐传》:“夐对翫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2.梵语意译。原指古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

【置】〔古文〕《廣韻》陟吏切《集韻》《韻會》竹吏切《正韻》知意切,音智。《說文》赦也。《註》徐鍇曰:从直,與罷同意。置之則去之也。又《玉篇》立也。《廣韻》設也。《書·說命》王置諸其左右。《周禮·天官·大宰》三曰廢置,以馭其吏。《註》退其不能者,舉賢而置之祿。《前漢·周勃傳》不知置辭。《註》師古曰:置,立也。又《玉篇》安置也。又《廣雅》郵置,關驛也。《前漢·曹參傳》取狐父祁善置。《註》師古曰:置,若今之驛也。又《集韻》直吏切,音。樹也。周禮,凡試廬事,置而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