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名山留屐齿,看来元气在毫端

到处名山留屐齿,看来元气在毫端

诗句读音
到处名山留屐齿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míng shānliújī chǐ
看来元气在毫端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六桓
拼音: kàn láiyuán qìzàiháoduān

到处名山留屐齿,看来元气在毫端释义

【名山】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郑玄注:“名,犹大也。”孙希旦集解:“名山,谓五岳也。”唐李白《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鱸鱼鱠,自爱名山入剡中。”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晋国名山不可数,恒岳居尊太岳附。”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一:“它上面:没有名山,没有盛景,没有古庙。”2.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贞索隐:“言正本

【屐齿】屐底的齿。《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唐独孤及《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宋司马光《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清赵翼《哭王述庵侍郎》诗:“蒲褐山房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2.指足迹;游踪。宋张孝祥《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常熟多画师。有黄鼎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3.指履声,脚步声。明王世贞《曾太学携酒见访作》诗:“花宫寂无

【看来】表示经观察而作出判断。唐项斯《苍梧云气》诗:“亦有思归客,看来尽白头。”《朱子语类》卷十六:“看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一段,便是连那‘毋自欺’也説。”《二刻拍案惊奇》卷九:“看来他是个少年书生,高才自负的。”沙汀《丁跛公》:“他十分乐观,身体又好,虽说是四十六七的人了,看来却还只四十岁光景。”

【元气】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汉书·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三为一。”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元气始起於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宋曾巩《地动》诗:“吾闻元气判为二,升降相辅非相伤。”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楚辞·王逸<九思·守志>》:“食元气兮长存。”原注:“元气,天气。”唐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诗:“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郭沫若《颂武汉》诗:“混茫元气连三镇,駘宕东风遍九垓。”3.指人的精神,精气。《后汉书·赵咨传》:“夫亡者,元气去体

【在】《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

【毫】〔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又筆謂之毫。《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又修毫,狗名。

【端】〔古文〕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註》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端者,首也。人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