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来,闻见称述,世人昭昭然若其

道德行来,闻见称述,世人昭昭然若其

诗句读音
道德行来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dào déxíng lái
闻见称述平仄:平 仄 仄 仄
拼音: wén jiànchēng shù
世人昭昭然若其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shì rénzhāo zhāoránruò qí

道德行来,闻见称述,世人昭昭然若其释义

【道德】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寧。”唐韩愈《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2.老子《道德经》的省称。南朝宋鲍照《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

【行来】1.往来;出入。语出《逸周书·大聚》:“市有五均,早莫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后汉书·方术传下·计子勋》:“计子勋者,不知何郡县人,皆谓数百岁,行来於人间。”《新唐书·裴度传》:“度视事,下令唯盗贼、鬭死抵法,餘一蠲除。行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六年》:“宇文举国贱之(慕容翰),不復省録,以故得行来自遂,山川形便,皆默记之。”胡三省注:“行来,犹言往来也。”2.走来。《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却説安公子一行人,别了十三妹迤邐行来。”

【闻见】1.听到和看见。《战国策·秦策二》:“羣臣闻见者毕贺,陈軫后见,独不贺。”宋洪迈《夷坚丙志·黄法师醮》:“自寝至觉仅数刻,而所经歷闻见,连日言之不能尽。”鲁迅《书信集·致姚克》:“这一定是原已在别处见过,或听过的,既经先已闻见,就可知此等字别处已有,何必《文选》?”2.所闻所见;知识。《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唐牛僧孺《玄怪录·张左》:“小生寡昧,愿先生赐言以广闻见,然丰所敢望。”明李贽《贾谊》:“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3.嗅到。冰心《晚晴集

【称述】称扬述说。《史记·陈杞世家》:“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宋叶适《陈处士姚夫人墓志铭》:“司马迁、班固称述父业,皆不借他手,君不自援笔,而余何敢?”清李渔《慎鸾交·谲讽》:“就是里巷之间,凡有节孝堪称,忠义足尚者,也求称述一遍。”刘师培《文说·记事》:“及递相称述,曲意形容,属词比事,其失也诬。”

【世人】1.世间的人;一般的人。《楚辞·渔父》:“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唐李颀《古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红楼梦》第五二回:“世人都説,世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説,不当信。”老舍《四世同堂》五二:“牛教授若是肯就职,那就即使是出于不得已,也会被世人笑骂。”2.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僧侣”相对。《无量寿经》卷下:“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昭昭】1.明亮。《楚辞·九歌·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王逸注:“昭昭,明也。”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於天,滔滔犹四瀆之纪於地。”清方苞《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歌,白日兮昭昭。”2.明白;显著。《老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鬼神之事,著於竹帛,昭昭如此,不可胜数。”柯灵《<阿英散文选>序》:“不久党给他开了追悼会,盖棺论定肯定了他生前昭昭的功绩。”3.明快爽朗。《诗·鲁颂·泮水》:“其马蹻蹻,其音昭昭。”高亨注:“昭昭,响亮也。”4.不

【然】〔古文〕《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如延切,音。《說文》燒也。《註》徐鉉曰俗作燃。蓋后人增加。《孟子》若火之始然。《管子·弟子職》蒸閒容蒸,然者處下。《文劉績曰》古者,束薪蒸以爲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閒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集韻》通作。又《玉篇》許也,如是也。譍言也。《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爲然諾者也。又《廣韻》語助。《禮·檀弓》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註》然之言焉也。又《廣韻》如也。《詩·邶風》惠然肯來。《禮·檀弓》貿貿然來

【若其】假如,如果。《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徵怨。”《晋书·周浚传》:“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