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清晓炷炉薰,岚重衣巾湿露痕

道人清晓炷炉薰,岚重衣巾湿露痕

诗句读音
道人清晓炷炉薰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dào rénqīng xiǎo4lú
岚重衣巾湿露痕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四痕
拼音: lánzhòng|chóngyī jīnshīlù|lòuhén

道人清晓炷炉薰,岚重衣巾湿露痕释义

【道人】1.有极高道德的人。《庄子·秋水》:“道人不闻,至德不得。”王先谦集解:“语又见《山木篇》,道作至。”晋葛洪《抱朴子·行品》:“稟高亮之纯粹,抗峻标以邈俗,虚灵机以如愚,不贰过而諂黷者,贤人也。居寂寞之无为,蹈修直而执平者,道人也。”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京房传》:“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颜师古注:“道人,有道术之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汉桓谭《新论》:“淮南王之子娉迎道人作为金银。”3.道教徒;道士。《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皆执之,相攻击连月,死者

【清晓】天刚亮时。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诗:“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峴。”宋欧阳修《渔家傲》词之七:“人语悄,那堪夜雨催清晓。”《红楼梦》第五九回:“一日清晓,宝釵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觉轻寒。”应修人《初游草佳村》诗:“清晓里布机声,就前村到后村。”

【炷】《廣韻》之戍切《集韻》《韻會》朱戍切,音注。《玉篇》燈炷也。《正韻》火炷燼所著者。《讀曲歌》然燈不下炷,有油那得明。又《廣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音主。義同。 《集韻》本作主。◎按說文主字註云:鐙中火主也。徐鉉曰:今俗別作炷,非是。然炷與主分相沿已久。今皆从火。

【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盧含切,音婪。《說文》岢嵐,山名。近太原,有渥洼池,出良馬。又州名。本樓煩王所居,漢爲太原地,後魏置嵐州。又山氣烝潤也。《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夕曛嵐氣隂。《王維·送方尊師詩》夕陽彩翠忽成嵐。

【重】〔古文〕《唐韻》柱用切《集韻》《韻會》儲用切,音緟。《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又《廣韻》更爲也。《博雅》重,再也。又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註》如淳曰:重,難也。又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註》重,猶貴也。又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又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註》重,猶尚也。《疏》爲臣之法,不尚虛華之

【衣巾】1.衣服和佩巾。语本《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唐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弟兄俱簪笏,新妇儼衣巾。”2.衣服和头巾。南朝宋鲍照《代蒿里行》:“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唐白居易《酬牛相公兼呈梦得》诗:“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小生衣巾,扮吴应箕上。”3.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宋史·宋祁传》:“自为誌铭及《治戒》以授其子:‘三日敛,三月葬,慎无为流俗阴阳拘忌也。棺用杂木,漆其四会,三涂即止,使数十年足以腊吾骸、朽衣巾而已。毋以

【湿】〔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露】《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路。《說文》潤澤也。从雨路聲。《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釋名》露,慮也。覆慮物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五經通義》和氣津凝爲露。《蔡邕·月令》露者,隂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禮·月令》孟秋,白露降。《詩·召南》厭浥行露。《箋》厭浥然濕,道中始有露,謂二月中嫁娶時也。又《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屈原·離騷》朝飮木蘭之墜露。《前漢·鼂錯傳》覆露萬民。《註》如淳曰:覆,也。露,膏澤也。《春秋緯》武露布,文露沉。《註》甘露降其國,布散

【痕】《唐韻》戸恩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恩切,音鞎。《說文》胝瘢也。《玉篇》瘢痕也。《趙壹·疾世刺邪賦》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索其瘢痕。又凡物有迹者皆曰痕,如啼痕,苔痕,水痕,墨痕之類。又《集韻》五斤切,音垠。《博雅》腫也。又古恨切,音艮。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