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彭小彭相顾忧,二郎四郎抱鞍泣

大彭小彭相顾忧,二郎四郎抱鞍泣

诗句读音
大彭小彭相顾忧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dà péngpéng|bāngxiǎoxiāng|xiànggù yōu
二郎四郎抱鞍泣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平 仄
韵脚:入二十六緝
拼音: èr lángláng|làngsìbàoānqì

大彭小彭相顾忧,二郎四郎抱鞍泣释义

【大彭】1.古国名。在今江苏铜山县,县西有大彭山。《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矣。”韦昭注:“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2.指彭祖。相传其寿八百岁。《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矣”三国吴韦昭注:“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彭姓,封於大彭,谓之彭祖。”宋苏轼《赐皇叔新除徐王上第二表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庶几大彭之寿,罔愧元王之贤,毋復屡辞,亟膺成命。”3.复姓。彭祖封于大彭,其后以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彭】《唐韻》《集韻》薄庚切《韻會》《正韻》蒲庚切,音棚。《說文》鼓聲也。又軍器。《釋名》彭排,軍器也。彭,旁也,在旁排禦敵攻也。又水名。《左傳·桓十二年》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註》彭水,在新昌衞縣。又國名。《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傳》盧彭,在西北。又地名。《詩·鄭風》淸人在彭。《傳》衞之河上,鄭之郊也。《春秋·文二年》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註》馮翊郃陽縣西北有彭衙城。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彭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又彭盛,縣名。《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都彭城。《正義》徐州縣。《後漢·郡國志》彭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顾忧】担忧,操心。《管子·形势》:“譕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尹知章注:“顾忧,谓忠事勤臣道。”戴望校正:“圣人择言必顾其累,择行必顾其忧,故曰,顾忧者可与致道。”宋苏轼《抚问知河南府张璪知永兴军韩缜口宣》:“卿輟自庙堂,出为师帅。劳於绥御,宽我顾忧。”

【二郎】行第二的男子。唐白居易《闻龟儿咏诗》诗:“怜渠已解咏诗章,摇膝支颐学二郎,莫学二郎吟太苦,纔年四十鬢如霜。”2.即二郎神。宋洪迈《夷坚支癸志·蔡七得银器》:“伟丈夫者,俗所谓二郎是已。”《西游记》第六回:“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薛姨妈道:世人不及神仙乐。”3.指晋杜轸与李骧。《晋书·良吏传·杜轸》:“﹝蜀郡杜軫﹞累迁尚书郎……时涪人李驤亦为尚书郎,与軫齐名,每有论议,朝廷莫能踰之,号蜀有二郎。”4.指唐郎颖兄弟。《新唐书·儒学传

【四】〔古文〕《唐韻》《集韻》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抱】《唐韻》薄浩切《集韻》《韻會》簿晧切《正韻》蒲晧切,袍上聲。懷也。《說文》袌,俗作抱。《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千仞,大連抱。夸條直暢,實葉葰楙。《註》楙音茆。又《廣韻》持也。《增韻》挾也。又《集韻》《韻會》薄報切《正韻》蒲報切,音暴。與袌菢同。◎按《說文》捊,步侯切,或从包作抱,徐鉉曰:今作薄報切,以爲懷袌字,非是。廣韻,集韻去聲止有袌菢,而無抱。《正字通》云:懷袌之袌亦作抱,轉爲去聲,卽懷抱之義。今考經史抱字多無音切,讀从去聲亦可,義與上聲同。《書·召誥》保抱攜持厥婦子。《詩·大雅》亦旣抱子。《禮·儒行》

【鞍】《韻會》同鞌。《前漢·李廣傳》令皆下馬解鞍。

【泣】《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音湇。《說文》無聲出涕也。《徐鉉曰》泣,哭之細也。《禮·檀弓》泣血三年。又《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又與澀通。血凝不消也。《素問》寒氣容于背兪之脈,則血脈泣。